0%

甘棠

2025年07月05日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佚名

译文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郁郁葱葱的甘棠树啊,莫要剪它莫砍伐,那是召伯曾居住的地方。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枝繁叶茂的甘棠树啊,莫要折它莫毁坏,那是召伯曾休憩的地方。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生机勃勃的甘棠树啊,莫要弯它莫损伤,那是召伯曾停歇的地方。

词语注释

蔽芾(bì fèi):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甘棠:一种树木,即棠梨树。
翦(jiǎn):剪断,砍伐。
茇(bá):草舍,这里指居住。
败:毁坏。
憩(qì):休息。
拜:通“扒”,掰弯,损伤。
说(shuì):通“税”,停歇。

创作背景

甘棠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渊源

《诗经·召南》所载《甘棠》三章,实为周人追思召伯奭之德政而作。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巡行南国之时,"布文王之化,舍甘棠之下",后人睹树思人,遂作此诗。那株枝叶茂密的甘棠树(《毛传》释为杜梨),因与贤者生命轨迹相交,遂升华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二、政治语境

西周初期,召伯辅佐成王施行"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仁政。其听讼决狱时"不重烦百姓"(《风俗通义》载),常于甘棠树下处理政务。这种"露天法庭"的执政方式,恰与《尚书》"民惟邦本"思想相呼应,树荫之下演绎着最早的民本政治图景。

三、文化隐喻

诗中"勿翦勿伐"的反复吟唱,形成三重递进的保护意识:从禁止砍伐(伐)到禁止折枝(败),乃至禁止弯腰攀折(拜),这种修辞的层进恰如礼制精神的具象化——对先贤的崇敬由物质载体延伸至精神传承。郑玄笺注"召伯止舍其下,思其人犹爱其树",揭示出中国人"爱屋及乌"的情感逻辑。

四、文学流变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晋国士鞅引此诗证"思其人犹爱其树",可见春秋时已成经典典故。汉代《说苑》更记载孔子读《甘棠》而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赋予其礼乐教化的深层意蕴。那株摇曳在《诗经》中的甘棠,终成华夏集体记忆里的精神图腾。

赏析

《甘棠》以朴素重章的形式,构建了一幅人与树相互依存的永恒画面。那棵枝叶茂盛的甘棠树,在诗中反复被"蔽芾"(茂盛貌)形容,不仅成为自然生命的象征,更因与召伯的精神联系而获得神圣性。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一树耳,而禁戒若此,则其德泽入人之深可知",揭示出树木已成为召伯仁政的精神图腾。

三个"勿"字句(勿伐/勿败/勿拜)形成递进式保护:从禁止砍伐到禁止折枝,再到禁止弯腰攀折,保护层级逐渐精细化。这种修辞手法被清代学者姚际恒称为"三叠咏叹,爱惜之至",通过行为禁忌的层层强化,展现民众对召伯遗迹的极致呵护。而"茇/憩/说"(居住/休憩/停驻)的动词变化,则勾勒出召伯从长期居住到短暂停留的生活轨迹,暗示其教化已深入民间。

《毛诗正义》将此诗解读为"美召伯之教,明有德者必得民爱",点出诗歌的核心情感是民众对德政的集体记忆。那棵被世代保护的甘棠,实际已成为政治清明的精神符号。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特别强调:"爱树即是爱人,护树即是护德",这种移情作用使得自然意象承载了深厚的政治伦理内涵。

诗歌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其"无言的纪念"。全诗未直接赞美召伯德行,却通过人们对树木的态度完成对德政的礼赞。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不言召伯之贤,而贤自见;不述民之爱戴,而爱戴之情自深",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典范体现。

点评

《甘棠》一诗,以简淡之笔写深挚之思,三章叠咏间,千年遗爱宛在目前。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寻常爱慕,写得如此真挚。'勿伐'、'勿败'、'勿拜',由浅入深,如见其人步步回首之状。"那蔽芾茂盛的甘棠树下,分明凝驻着百姓对召伯德政的永恒追忆。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发妙解:"'茇'、'憩'、'说'三字递进,由暂驻而小憩而悦豫,非独纪事,亦且写心。树木犹为人所爱,况仁者之遗教乎?"一枝一叶总关情,寻常草木因仁政而化为不朽的精神图腾。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王夫之《诗广传》中的洞见:"甘棠之思,非思树也,思其所茇之人也。政亡而迹在,迹在而民思,此圣王所以贵无为之化。"蔽芾二字,既是树影婆娑之态,又何尝不是德政荫庇的象征?三复"勿翦"之诫,正是民心最朴素的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