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凯安

2025年07月05日

烈祖顺三灵,文宗威四海。黄钺诛群盗,朱旗扫多罪。
戢兵天下安,约法人心改。大哉干羽意,长见风云在。

佚名

译文

烈祖顺三灵
伟大的先祖顺应天地人三界的神灵
文宗威四海
文德之君的威名震慑四海
黄钺诛群盗
手持黄金斧钺诛灭众多盗匪
朱旗扫多罪
高举红色旗帜扫除诸多罪恶
戢兵天下安
收起兵器,天下太平
约法人心改
制定法律,使人心向善转变
大哉干羽意
多么崇高啊,干盾与羽扇的深意
长见风云在
永远见证风云变幻的世事

词语注释

烈祖:指功业显赫的祖先
三灵:指天、地、人三界的神灵
黄钺(huáng yuè):黄金装饰的斧钺,象征帝王权威
朱旗:红色旗帜,象征正义之师
戢兵(jí bīng):收起兵器,停止战争
干羽:干盾和羽扇,古代用于祭祀的舞具,象征文德教化

创作背景

封泰山乐章·凯安创作背景

开元气象铸雄章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之巅云海翻涌,玄宗皇帝率千乘万骑举行封禅大典。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凯安》乐章便诞生于这盛世华章之中。太常卿张说奉敕创制《封泰山乐章》十四首,其中《凯安》作为献祭武舞之乐,以黄钟为宫、太簇为角,其声恢宏如雷震岱宗。

金戈铁马化乐章
"黄钺诛群盗"暗合开元初期平定突厥、契丹之乱,玄宗亲御丹凤楼接受献俘的威仪;"朱旗扫多罪"则令人想起姚崇"十事要说"整肃吏治的雷霆手段。史载封禅队伍"列幔城百里,引戟仗六军",乐章中"戢兵天下安"正是对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令"天下毋得奏祥瑞"的礼乐呼应——当金甲武士执干戚而舞,羽葆幢幡与泰山朝霞共色,盛唐气象尽凝于"大哉干羽意"的庄重咏叹中。

云门遗响续新声
此乐虽承周代《云门》六舞之制,却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玄宗封禅诏书中"为苍生祈福"的宣言,化作乐章"约法人心改"的深邃内涵。泰山玉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上镌刻的"天子臣隆基"与《凯安》文本形成奇妙互文——当岱顶狂风骤起时(《旧唐书》载封禅日"暴风至,裂帷折柱"),这十六字乐章竟似镇住了风云,令"长见风云在"成为大唐国祚绵长的隐喻。直至安史之乱前,此乐仍作为国家正乐在太庙演奏,见证着一个黄金时代的最后辉煌。

赏析

这首《封泰山乐章·凯安》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盛世气象,将政治理想与自然意象熔铸为壮美的艺术境界。开篇"烈祖顺三灵"二句,如黄钟大吕定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其"以天地人三灵为序,暗合封禅敬天法祖的崇高意蕴","威四海"的磅礴气势与泰山封禅的帝王气度浑然一体。

"黄钺诛群盗"四句转入具体治国功绩的铺陈,军事与法治的双重胜利被赋予鲜明的视觉意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朱旗扫多罪'五字如血火淬炼,以旌旗之赤暗喻正义之师的血性与威严"。而"戢兵""约法"的转捩,则体现儒家"刑措不用"的理想,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认为此联"化用《尚书》'偃武修文'之典,将治国方略提升至礼乐文明的高度"。

末联"大哉干羽意"升华全篇,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干羽'意象取《尚书·大禹谟》舞干戚怀远人之典,将兵器转化为礼器,风云永恒之象暗喻德治长存"。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则聚焦结句的时空张力:"'长见风云在'五字,使瞬间的封禅仪式获得亘古的见证,泰山云海成为历史永恒的观众"。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飞扬的交织,既有宗庙雅乐的肃穆,又饱含"四海一家"的盛世豪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诗人将帝王功业放置在宇宙秩序的框架中审视,使得政治叙事获得了神话般的崇高美感"。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处理,使短短八句的乐章成为盛唐气象的经典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章如黄钟大吕之音,'大哉干羽意,长见风云在'二句,气象恢弘,直追盛唐边塞诗骨。以干羽代指礼乐教化,风云喻指历史长河,虚实相生处见诗人胸次。"

钱钟书《谈艺录》论:
"'戢兵天下安,约法人心改'十字,凝练如古鼎铭文。前句化用《诗经》'载戢干戈'之典,后句暗合商君变法之思,然以仁政为核,较之先秦法家更见温厚。"

叶嘉莹《唐诗鉴赏》析:
"起笔'烈祖''文宗'对举,如岱庙双阙矗立;中联'黄钺''朱旗'设色秾丽,肃杀中自生庄严。末句'长见'二字最妙,将瞬间封禅仪式升华为永恒精神图腾,此太白'秦王扫六合'笔意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注:
"此乐章典型体现唐代祭祀诗'三美':帝王功德之美(首联)、武功文治之美(颔颈联)、天人交感之美(尾联)。'风云在'三字尤耐寻味,既言泰山云气实景,复喻王朝气运,双关之巧,足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