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泰山乐章·凯安创作背景
开元气象铸雄章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之巅云海翻涌,玄宗皇帝率千乘万骑举行封禅大典。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凯安》乐章便诞生于这盛世华章之中。太常卿张说奉敕创制《封泰山乐章》十四首,其中《凯安》作为献祭武舞之乐,以黄钟为宫、太簇为角,其声恢宏如雷震岱宗。
金戈铁马化乐章
"黄钺诛群盗"暗合开元初期平定突厥、契丹之乱,玄宗亲御丹凤楼接受献俘的威仪;"朱旗扫多罪"则令人想起姚崇"十事要说"整肃吏治的雷霆手段。史载封禅队伍"列幔城百里,引戟仗六军",乐章中"戢兵天下安"正是对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令"天下毋得奏祥瑞"的礼乐呼应——当金甲武士执干戚而舞,羽葆幢幡与泰山朝霞共色,盛唐气象尽凝于"大哉干羽意"的庄重咏叹中。
云门遗响续新声
此乐虽承周代《云门》六舞之制,却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玄宗封禅诏书中"为苍生祈福"的宣言,化作乐章"约法人心改"的深邃内涵。泰山玉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上镌刻的"天子臣隆基"与《凯安》文本形成奇妙互文——当岱顶狂风骤起时(《旧唐书》载封禅日"暴风至,裂帷折柱"),这十六字乐章竟似镇住了风云,令"长见风云在"成为大唐国祚绵长的隐喻。直至安史之乱前,此乐仍作为国家正乐在太庙演奏,见证着一个黄金时代的最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