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召旻

2025年07月05日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佚名

译文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苍天暴虐显威,重重降下灾殃。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
饥荒折磨我们,百姓尽数流亡。
我居圉卒荒
我的边疆一片荒凉。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
天降罪网,奸臣内斗。
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小人诽谤不恭,混乱邪僻横行,妄图毁我家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
相互诋毁欺诈,竟不知自身污点。
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勤勉谨慎行事,内心长久不安,我的地位却愈发卑微。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
如同那年大旱,草木枯萎凋零,又似倒伏枯草。
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我看这国家,没有不崩溃的迹象。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
昔日富足不如今,今日忧患更胜昔。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粗粮细粮混杂,为何不自行更替?只因小人当道。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池塘干涸了,不是从边缘开始。
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泉水枯竭了,不是从源头断流。
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灾害如此普遍,小人却更加猖狂,灾难终将降临我身。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昔日先王受天命,有召公这样的贤臣,每日开拓疆土百里,如今却每日丧失百里。
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呜呼哀哉!如今的人们,难道不念旧日荣光?

词语注释

旻(mín)天:苍天。
疾威:暴虐。
瘨(diān):折磨。
圉(yǔ):边疆。
罟(gǔ):网。
蟊(máo)贼:害虫,比喻奸臣。
昏椓(zhuó):诽谤。
回遹(yù):邪僻。
靖夷:毁灭。
皋皋(gāo):诋毁。
訿訿(zǐ):欺诈。
玷(diàn):污点。
栖苴(chá):倒伏的枯草。
疚(jiù):忧患。
粺(bài):精米。
职兄(zhí kuāng):主事者,此处指小人。
溥(pǔ):普遍。
烖(zāi):同“灾”。
蹙(cù):收缩。

创作背景

《大雅·召旻》如一幅斑驳的青铜器纹饰,将西周覆灭前夕的末世图景凝固在铿锵的音节中。当镐京的宫阙笼罩在幽王年间的烽烟里,这首镌刻着绝望与控诉的诗篇,便从王朝的裂缝中喷薄而出。

天怒人怨的末世镜像
开篇"旻天疾威"的呼告,撕开了周人"天命靡常"的集体焦虑。幽王时期三川震、岐山崩的异象(《国语·周语》载伯阳父预言),与诗中"天笃降丧"形成互文。旱魃肆虐下的"草不溃茂",实则是"民卒流亡"的隐喻——太史公笔下的"民卒流亡,邑里萧然"(《史记·周本纪》),在此化作"如彼栖苴"的枯草意象。

蟊贼内讧的王朝解剖
"蟊贼内讧"四字如手术刀般剖开王朝溃烂的肌理。幽王废申后、黜宜臼引发的政治地震(《竹书纪年》载"王黜申后"),在诗中具象为"昏椓靡共"的乱象。那些"皋皋訿訿"的谗佞之徒,恰与出土青铜器铭文中"谮人罔极"(毛公鼎铭文)的指控遥相呼应。

今昔对比的时空悲歌
末章"日蹙国百里"的沉痛呐喊,与《诗经·十月之交》"日有食之"共同构成周人时空错位的双重见证。当诗人追忆召公"辟国百里"的荣光时,犬戎铁骑已踏碎宗周的落日(清华简《系年》载"幽王灭于戏")。"池竭""泉竭"的连喻,终在"不烖我躬"的颤音里,完成了对天命转移的悲壮确认。

这首渗透着血泪的哀歌,最终超越了个人遭际,成为青铜时代崩溃前夕最凄美的铭文。每一个音节都在叩击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残垣,为行将就木的西周王朝,奏响了最后的雅乐。

赏析

《大雅·召旻》是《诗经》中一首充满忧患意识的政治讽喻诗,其意象之沉痛、情感之悲怆,堪称西周晚期社会崩溃的史诗性写照。

一、天怒人怨的末世图景

开篇"旻天疾威,天笃降丧"即以苍天震怒的意象定调,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此句"将自然灾害与政治腐败相联系",形成天人感应的双重批判。诗中连续使用"饥馑""流亡""罪罟""蟊贼"等意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这是"以虫害喻奸臣",勾勒出"内讧-朝纲混乱-邦国倾覆"的恶性循环链条。

二、草木凋敝的象征体系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的比喻尤为精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以旱魃肆虐喻国运衰竭"。钱钟书《管锥编》特别称道"栖苴"(枯草)意象:"将政治生态的腐朽具象为自然界生命力的枯竭,此乃《诗经》比兴之绝唱。"枯萎的草木与"池竭""泉竭"共同构成水源枯竭的意象群,暗示周王朝生命力的消散。

三、今昔对比的沉痛叩问

末章"昔先王受命"与"今也日蹙国百里"形成强烈反差,朱熹《诗集传》谓之"盛衰之异,如霄壤也"。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关注"维今之人,不尚有旧"的诘问:"此句字字血泪,既痛斥当权者背弃祖制,又暗含对召公类贤臣的呼唤。"

四、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1. 递进式结构:从自然灾害(1-2章)到人事昏乱(3-4章),再到历史反思(5-7章),王夫之《诗经稗疏》赞其"忧思如层波叠浪,渐次推深"。
  2. 双关修辞:"溃溃回遹"既指水流溃散,又喻政治混乱,郑玄笺注"以水喻政,其溃不可止"。
  3. 情感张力:吴闿生《诗义会通》指出全诗"始而愤,继而悲,终而怆然有黍离之痛",这种情感演进与《黍离》形成跨文本呼应。

此诗的价值,正如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所言:"不仅是周室衰微的病理报告,更是中国政治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美学范式的奠基之作。"其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忧思的书写方式,直接影响了后世杜甫等诗人的创作。

点评

《大雅·召旻》乃《诗经》刺幽王乱政之绝响,其辞痛切沉郁,如"旻天疾威"五句,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开口呼天,声泪俱迸,已摄全篇之神",盖天道人心双写,荒年流亡之状毕现。

"蟊贼内讧"至"实靖夷我邦"一节,吴闿生《诗义会通》叹其:"乱臣蠹国,如见肺肝","昏椓靡共"四字尤刺骨,谓阉宦乱政而诸侯不朝,周室溃乱之由尽在此中。

"如彼岁旱"三喻,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旱草栖苴之象,较《云汉》更添肃杀",衰草浮于枯水,恰似邦国将倾。末章"池竭""泉竭"之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为:"外患内忧交迫,如池泉先涸其源流,非一日之寒也"。

结句"於乎哀哉"之呼,钱钟书《管锥编》独有会心:"较《黍离》之悲,更多愤切,非徒亡国之音,实乃诛心之论","不尚有旧"一问,直指幽王弃召公旧德,遂使"日蹙国百里"与先王"日辟国百里"成惊心对照。全篇字字血泪,朱熹《诗集传》总评:"乱极则复天心,此诗正为《大雅》终篇埋一伏脉",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