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无羊

2025年07月05日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佚名

译文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说你家没有羊?三百只成群结队。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谁说你家没有牛?九十头黄牛壮实。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你的羊群归来时,犄角密密又挨挨。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你的牛群归来时,耳朵摇摇又摆摆。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有的下山坡,有的饮池水,有的卧着有的动。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你的牧人归来时,披蓑衣戴斗笠,有的背着干粮。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牲畜毛色三十种,祭祀用牲都齐备。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你的牧人归来时,带着柴草和嫩枝,还有雌雄的禽兽。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你的羊群归来时,谨慎又小心,不散失不溃逃。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挥动手臂,羊群全都进了圈。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牧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蝗虫变成鱼,龟蛇旗变鹰旗,占卜师来解梦;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蝗虫变成鱼啊,预示丰收年;
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龟蛇旗变鹰旗啊,家族人丁兴旺。

词语注释

犉(rún):黄毛黑唇的牛。
濈濈(jí jí):形容羊角聚集的样子。
湿湿(shī shī):牛耳摇动的样子。
阿(ē):山坡。
讹(é):动。
餱(hóu):干粮。
骞(qiān):亏损,这里指羊群走失。
崩(bēng):溃散。
麾(huī):指挥。
肱(gōng):手臂。
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
旟(yú):画有鹰隼的旗。
溱溱(zhēn zhēn):众多的样子。

创作背景

小雅·无羊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田园牧歌

西周盛世,农耕文明与畜牧经济交织成王朝根基。《无羊》诞生于宣王中兴时期(前827—前782年),彼时周王室经厉王暴政后渐复生机,此诗恰似青铜器上鎏金的纹饰,折射着秩序重建后的丰饶图景。

畜牧经济的诗意见证

"三百维群""九十其犉"的精确计数,暗合《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的职官制度。诗中牛羊"其角濈濈""其耳湿湿"的鲜活描摹,实为西周"颁马攻特"(《礼记·月令》)畜牧政策的文学注脚。那移动的畜群,正是《国语·周语》"庶人终于千亩"之外的另一幅经济画卷。

仪式与征兆的双重奏

末章"牧人之梦"的鱼旐之象,呼应着《诗经》时代"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尚书·洪范》)的占卜文化。鱼兆丰年,旟旗兆人丁兴旺,这种物候占验传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我落其实"的记载中可得互证。

政治隐喻的温柔书写

全篇明写牧事,暗颂治世。牧人"麾之以肱"的从容,恰似《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理想治国图景。当青铜铭文镌刻着"王命召公,彻申伯土田"(召伯虎簋)时,这首诗正用温柔的笔触,将王朝经济复苏的宏大叙事,化作了池边饮牛的粼粼波光。

赏析

《小雅·无羊》以牧歌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西周时期牛羊蕃盛、牧人勤勉的田园画卷。诗中的意象如珠玉串联,既有"其角濈濈""其耳湿湿"的微观特写,又有"或降于阿,或饮于池"的动态全景。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此诗"写生妙手",尤其称道"濈濈""湿湿"二词"体物入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诗歌的情感基调明快而自豪。开篇"谁谓尔无羊"的反诘句式,透露出对财富的夸耀之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三百维群""九十其犉"的夸张数字,实为"极言其多,非实数也",展现的是先民对物阜民丰的朴素喜悦。中段牧人"何蓑何笠,或负其餱"的描写,则暗含对勤劳精神的赞美,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此诗言牧事有成而牛羊众多也"。

诗中尤具深意的是牧人之梦的隐喻。"众维鱼矣"象征丰收,"旐维旟矣"预示人丁兴旺。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解析道:"鱼多示丰穰,旟多兆繁衍,此先民以梦占吉凶之遗意。"这种将现实图景与梦境预言相结合的写法,使全诗在写实中又蒙上一层神秘的祥瑞色彩。当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特别强调,结尾的"室家溱溱"与开篇的牛羊成群形成呼应,完成了从物质丰足到家族兴旺的情感升华。

全诗四章层层递进:首章状牲畜之盛,次章绘放牧之景,三章赞牧人之能,终章寄美好之愿。这种结构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为"由实入虚,由物及人,乃《诗经》比兴之正格"。诗中"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的牧人形象,更成为后世文学中"指挥若定"的经典原型,彰显出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点评

《小雅·无羊》乃《诗经》中一幅生动的牧业画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体物入微,写生妙手",诚非虚言。此诗以诘问开篇,如闻先民击壤而歌:"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吴闿生《诗义会通》赞曰"跌宕有致,如见牧人扬眉吐气之态"。

诗中"濈濈"聚角、"湿湿"动耳之态,钱钟书《管锥编》谓之"二字穷形尽相,较《齐风·卢令》'其耳湿湿'更添三分野趣"。牧人"何蓑何笠"的身影,恰似戴君恩《读风臆评》所云"风雨晦明间,自有一段天趣流动"。

末章梦境尤耐寻味,王夫之《姜斋诗话》解为"鱼兆丰穰,旟兆人丁,此先民以诗为谶之遗响"。陈子展《诗经直解》更点明其双重意境:"实写则牧事蕃盛,虚写则家国兴旺,此《无羊》所以为周室中兴之兆也。"

全篇章法如朱熹《诗集传》所言"前三章状六畜蕃息,末章寄太平之思",恰似青铜器上错金的纹样——在牛羊成群的现实图景里,镶嵌着先民对丰饶的永恒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