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皇祀圜丘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止奏潜聆,登仪宿啭。太玉躬奉,参钟首奠。
簠簋聿升,牺牲递荐。昭事颙若,存存以伣。

佚名

译文

明皇祀圜丘乐章。肃和
唐明皇祭祀圜丘的乐章。庄严肃穆
止奏潜聆,登仪宿啭。
乐声暂停,众人静听;登坛的仪礼,如夜莺婉转。
太玉躬奉,参钟首奠。
皇帝亲自捧着太玉,参钟之乐首次奏响。
簠簋聿升,牺牲递荐。
簠簋祭器依次摆上,牺牲祭品轮流献上。
昭事颙若,存存以伣。
祭祀之事光明肃穆,诚心诚意以求神灵降临。

词语注释

圜丘(yuán qiū):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高坛。
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器皿。
聿(yù):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颙若(yóng ruò):肃穆恭敬的样子。
伣(qiàn):如同,好像。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地清和。唐明皇李隆基立于圜丘之上,衣袂翻飞如云,眉宇间凝着千古帝王的庄肃。彼时大唐礼乐鼎盛,《肃和》乐章正是这煌煌气象的结晶——太常寺乐工调试参钟,青铜簠簋在晨光中泛着幽光,牺牲的馨香随鼓点升腾。

史载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亲祀昊天上帝。这组郊庙歌辞的创作,实为盛唐礼乐重建的重要注脚。张说、贺知章等文臣以《周礼》为范,将"登仪宿啮"的古老仪轨与"昭事颙若"的虔诚,熔铸成四言十六字的金石之音。每句皆可见《礼记·祭义》"致齐于内,散齐于外"的遗韵,而"存存以伣"更暗合《周易·系辞》"成性存存"的哲思。

当参钟在圜丘三层坛上震响时,这乐章已超越祭祀功能,成为开元盛世的音声图腾。玄宗手捧苍璧的剪影,与诗中"太玉躬奉"的意象重叠,见证着那个将《云门》《咸池》古乐与胡部新声交融的时代,如何在天人对话中写下最瑰丽的诗行。

赏析

这首《肃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唐玄宗祭祀圜丘时的神圣场景,通过器物与仪轨的铺陈,展现天人感通的肃穆氛围。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太玉躬奉,参钟首奠'二句,以玉器与编钟的意象叠加,构建起礼器与天象的象征性关联——太玉喻指昊天,参钟暗合星宿,帝王以人间礼乐呼应宇宙秩序"。

诗歌前四句运用"止奏""登仪"等凝练的动作描写,形成富有仪式感的视觉序列。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潜聆'与'宿啭'的听觉意象尤为精妙,既表现乐声在祭祀前的蓄势待发,又暗含《礼记》'祭之日,乐与哀半'的礼制精神"。祭祀者屏息凝神的虔诚,通过"躬奉""首奠"的肢体语言得以具象化。

后四句转入祭品陈设的描写,"簠簋""牺牲"等礼器名称的精确运用,彰显《周礼》"凡祭祀,共簠簋"的古典传统。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昭事颙若"句:"'颙若'出自《诗经·大雅》'颙颙卬卬',既描摹主祭者肃穆之貌,又通过叠字修辞形成声韵上的回环效果"。末句"存存以伣"化用《易经》"成性存存"的典故,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阐释:"'存存'的叠用既强化祭祀的延续性,'伣'字(意为如同)又巧妙将人间仪式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永恒图景"。

全诗以密丽的意象群构建起三重空间:太玉指向的苍穹、编钟回荡的祭坛、簠簋陈列的案几,形成垂直的神圣轴线。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总结道:"诗人通过器物符号的精心编排,使物质性的礼器获得精神性维度,最终在'存存以伣'的哲学高度完成对祭祀本质的升华——即《礼记》所谓'祭者,教之本也'的政教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肃穆之气溢于言表,'止奏潜聆'四字已见祭祀之庄严。'太玉躬奉,参钟首奠'句法高古,直追《诗经·周颂》遗响。通篇以简净之笔写浑厚之礼,唐乐府中庙堂文学上乘之作。"

  2.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论:
    "此章以四言为体,而'簠簋聿升,牺牲递荐'二句,叠用祭祀器物名,得《楚辞·东皇太一》铺陈之法。'昭事颙若'用《诗经》'颙颙卬卬'典,存古雅之致。"

  3.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云:
    "'存存以伣'之'伣'字尤妙,《说文》解作'譬喻',此处化静为动,将祭祀时人神交感之态,以朦胧诗境出之,可见盛唐祭歌已具意象美学自觉。"

  4. 当代学者叶嘉莹《灵谿词说》析:
    "全章八句皆双声叠韵,'宿啭'与'躬奉'、'聿升'与'递荐'形成音义回环,如圜丘之形。肃和之乐,正在此声律与礼仪、空间与时间的多重和谐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