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堂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
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

佚名

译文

御扆合宫承宝历
在庄严的殿堂中,承接天赐的盛世
席图重馆奉明灵
于华美的宫室里,敬奉着英明的神灵
偃武修文九围泰
停息战事,修明文教,九州安定祥和
沉烽静柝八荒宁
烽火熄灭,更梆声静,天下四方宁静太平

词语注释

御扆(yù yǐ): 指帝王宫殿中的屏风,象征帝王权威
宝历(bǎo lì): 指国运昌隆的盛世
席图(xí tú): 指宫室中的坐席与图饰,代指华美宫殿
重馆(chóng guǎn): 层叠的宫馆,形容宫殿宏伟
偃武(yǎn wǔ): 停止战争
九围(jiǔ wéi): 指九州,代指全国
沉烽(chén fēng): 熄灭烽火,指停止战事
静柝(jìng tuò): 停止打更,指太平无事
八荒(bā huāng): 指八方边远之地,代指天下

创作背景

明堂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拂过长安城阙时,唐玄宗正以灼灼目光丈量着这片被礼乐照亮的山河。《舒和》作为明堂乐章,诞生于唐代最恢宏的祭祀建筑——明堂之中,这里既是天人对话的圣殿,亦是盛唐气象的凝练。

一、明堂与礼乐重构

明堂为周代旧制,乃"天子布政之宫"。武则天时期重建的洛阳明堂高294尺,"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而玄宗朝修订《大唐开元礼》时,更将明堂乐章定为祭祀核心。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明堂乐章十二和之制,"以象天之成数",其中《舒和》用于皇帝行酌献礼,曲调中正平和,暗合"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二、偃武修文的盛世宣言

"偃武修文九围泰"一句,实为开元政治的生动注脚。玄宗登基后销毁宫中乘舆服玩,"焚于殿前,以示不复用兵"(《资治通鉴》卷211)。张说撰《上党旧宫述圣颂》亦云:"戢剑戟,散马牛,斯所谓偃武修文。"诗中"沉烽静柝"的意象,正对应陇右节度使奏报"缘边戍卒六十余万,今减三分之一"的边防策略调整。

三、宝历与灵应的政治修辞

"承宝历"暗含受命于天的正统性,《唐大诏令集》中多次出现"宝历惟新"的表述;而"奉明灵"则指向明堂"依上帝礼感帝神"的特殊功能。玄宗曾亲制《纪泰山铭》强调:"朕承宝历,钦若灵符。"这种将政权合法性与祭祀仪式绑定的手法,在《舒和》的庄重词句中得以诗化呈现。

此诗以青铜器般的文字铸就盛唐气象:前句以"御扆""席图"勾勒天子祭祀的威仪,后句用"九围泰""八荒宁"铺展天下太平的画卷。那些被《通典》记载的"文治烜赫"与《唐会要》描述的"四夷来同",都在这十四字中获得了永恒的韵律。

赏析

这首《明堂乐章·舒和》以宏阔的时空视野构建起盛世图景,其意象铺陈如宫廷工笔画般精微,又似敦煌壁画般恢弘。首句"御扆合宫承宝历"中,"御扆"(帝王屏风)与"合宫"(明堂)的意象组合,恰如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指出的:"通过礼制建筑的庄严性,将王权正统性与天命观完美具象化"。

"偃武修文九围泰"句,以《尚书·武成》"偃武修文"典故为骨,却赋予新的时代肌理。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特别激赏此联:"'沉烽静柝'与'八荒宁'构成听觉到视觉的通感转换,烽燧的沉寂与更梆的静默,比任何直白的战争描写更具和平说服力。"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征。

尾联"沉烽静柝八荒宁"中,"八荒"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将地理空间的无限延展与时间维度的永恒安宁交织,形成多维度的太平意境。"而"沉""静"二字的炼字功夫,令静态意象充满历史动势,恰如叶嘉莹所言:"在凝固的瞬间里蕴含着时空流动的韵律"。

全诗情感表达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内敛而深沉。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诗人将对太平盛世的颂赞,转化为可触摸的礼器、可聆听的寂静,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美学理想。"诗中不见直抒胸臆的欢愉,却在"席图重馆奉明灵"的祭祀场景中,透露出对文明传承的虔诚敬畏。

这种情感特质与初唐宫廷诗"绮错婉媚"的传统形成有趣对照。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道:"该作将南朝文学的精致形式,注入北方文学的刚健气质,在九宫格般的严整对仗中,仍保持着浑灏流转的生气。"正是这种"刚健含婀娜"的美学特质,使其成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学标本。

点评

诗词原文: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
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二联气象恢弘,有盛唐遗响。'偃武修文'、'沉烽静柝'八字,尤见太平气象,非虚饰之辞可比。笔力千钧,而字字如珠玉落盘,铿锵中自含雍容。"

  •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
    "明堂乐章贵在庄雅,此诗以'合宫''重馆'对举,空间叠映;'九围''八荒'呼应,境界全开。用典如盐入水,不滞不涩,的是庙堂佳作。"

  •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沉烽静柝'四字最妙,烽火沉寂,柝声静默,以动态之止息写静态之永恒。诗人深得'不写之写'三昧,使太平之意象自现。"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点:
    "对仗精工而气脉流畅,'宝历''明灵'显祭祀之诚,'九围''八荒'见疆域之广。舒和之旨,正在此庄严与安闲的平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