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清祀,烝烝孝思。荐享昭备,虔恭在兹。
雍歌彻俎,祝嘏陈辞。用光武志,永固鸿基。

佚名

译文

肃肃清祀,烝烝孝思
庄严而清净的祭祀,饱含着深切的孝思
荐享昭备,虔恭在兹
祭品丰盛而明备,虔诚恭敬在此刻
雍歌彻俎,祝嘏陈辞
和谐的歌声回荡,撤去祭器,祝官宣读祷辞
用光武志,永固鸿基
以此弘扬先祖的志向,永远巩固宏伟的基业

词语注释

肃肃:庄严恭敬的样子
烝烝:深厚的样子
荐享:进献祭品
雍歌:和谐的音乐
彻俎:撤去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祝嘏(zhù gǔ):祭祀时祝官传达神明的祝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创作背景探微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为彰显礼乐教化之功,朝廷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订郊庙雅乐,《永和》便诞生于这般煌煌气象之中。

此章属"享太庙乐章"系列,专为帝王祭祀先祖而作。考《旧唐书·音乐志》载:"开元十三年,玄宗亲享太庙,奏《永和》之乐。"其辞以四言为体,承《诗经》颂诗遗韵。"肃肃清祀,烝烝孝思"二句,暗合《周颂·清庙》"肃雝显相"之典,将宗庙祭祀的庄重与天子孝思熔铸一体。

"雍歌彻俎"典出《礼记·乐记》"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展现祭礼尾声撤去祭品的仪轨;"用光武志"则双关高祖李渊开国之志与周武王克商之德,喻示唐室以武定国、以文守成的治国方略。全篇短短三十二字,凝练如青铜铭文,既是对贞观以来"崇孝治天下"传统的延续,亦折射出开元盛世的礼乐自信——正如玄宗在《定大唐乐制诏》中所言:"采三代之精微,成一代之典法。"

这组镌刻在庙堂钟磬间的文字,终随着"安史之乱"的鼙鼓声渐远。但当我们拂去《全唐诗》卷十的尘埃,仍能从"永固鸿基"的祝祷中,听见一个王朝鼎盛时期的心跳。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 赏析

这首唐代郊庙乐章以凝练庄重的笔触,构建出宗庙祭祀的崇高意境。**"肃肃清祀,烝烝孝思"**开篇即用叠词形成庄严的韵律感,《乐府诗集》评点此处"肃肃状礼仪之整饬,烝烕显孝思之绵长",通过视听通感的描写,将祭祀现场的香烟缭绕与参与者虔诚之态融为一体。

诗中**"荐享昭备,虔恭在兹"**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礼乐考》中指出:"'昭备'一词双关,既指祭品陈列完备,又暗喻德行之昭彰"。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供奉,构成唐代太庙祭祀的核心特征。而"虔恭"的动态描写,使静态的仪式具有了情感的穿透力。

**"雍歌彻俎,祝嘏陈辞"**展现祭祀乐舞的高潮段落。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此联:"雍歌谓《雍》乐奏响时撤去牲俎,祝官宣嘏辞的瞬间,是仪式最富戏剧张力的时刻"。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将音乐、动作、语言三重元素浓缩在十字之中。

末联**"用光武志,永固鸿基"**升华主题,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道:"'光武志'非独指汉光武帝,实为以史喻今的笔法,将祭祀仪式的现实意义与王朝永续的象征意义绾合"。这种"以礼乐通天地"的创作理念,正是唐代庙堂文学的精髓所在。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三重对应"的特征:礼仪流程与情感发展的时空对应,孝道思想与政治诉求的虚实对应,古雅语汇与时代精神的文质对应。正如霍松林在《唐诗鉴赏集》中所言:"八句四十字中,既完整呈现了唐代太牢之祭的仪轨,又暗含'礼乐治国'的深层政治哲学,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肃肃』二句如黄钟初动,庙堂气象全出。后四句转承如仪仗徐行,『用光武志』一语,将孝思与鸿基绾合,有金石振玉之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
"郊庙歌辞贵在庄雅简净,此篇『雍歌彻俎,祝嘏陈辞』八字,典重而不板滞,犹见汉魏遗响。"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虔恭在兹』四字,写尽主祭者神情。通篇骨力遒劲,如岱宗祭器,浑厚中自藏锋芒。"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永固鸿基』之结,气象宏阔。虽为颂圣语,然以『烝烝孝思』为基,便觉深情贯注,非泛泛台阁体可比。"

钱钟书《谈艺录》
"此章妙在缩千里于尺幅:前四句摹仪,后四句写心,而『光武志』『鸿基』之喻,使个人孝思与王朝天命相激荡,真所谓『纳须弥于芥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