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皇祀圜丘乐章。凯安

2025年07月05日

馨香惟后德,明命光天保。肃和崇圣灵,陈信表皇道。
玉鏚初蹈厉,金匏既静好。

佚名

译文

明皇祀圜丘乐章。凯安
唐明皇祭祀圜丘的乐章。凯安
馨香惟后德,明命光天保。
馨香之气只因皇后德行,圣明之命光耀天赐福佑。
肃和崇圣灵,陈信表皇道。
庄重和谐尊崇圣明之灵,陈列诚心彰显帝王之道。
玉鏚初蹈厉,金匏既静好。
玉磬初击声音清越激扬,金匏齐奏已然静美和谐。

词语注释

圜丘(huán qiū):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高坛。
玉鏚(qī):古代玉制的打击乐器,形似磬。
金匏(páo):古代金属制的笙类乐器。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犹在云端飘转,唐明皇李隆基已以"天可汗"之姿立于圜丘之巅。时值开元十三年(725年)冬,泰山封禅的余韵未消,这位缔造盛唐气象的帝王,又亲祀昊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圜丘。太常寺的雅乐官们以《周礼》为蓝本,重制《凯安》之章,十二和之乐在霜雪初霁的祭坛边次第响起。

玉磬金钟的铿锵间,宰相张说执笔写下"馨香惟后德"的庄严颂词。首句暗合《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将玄宗勤政爱民的德政比作祭天时最珍贵的馨香。次句"明命光天保"化用《诗经·小雅》"天保定尔"之意,喻指天命与皇权在开元之治中交相辉映。

当祀典进行至"奠玉帛"环节,青铜礼器"玉鏚"在《肃和》乐声中首次击响,其声如《周易》"震卦"般刚健奋发,正应"初蹈厉"三字描摹的威仪。待到"金匏"(笙竽类乐器)齐鸣时,八音已臻"静好"之境,《礼记》所谓"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的和谐,此刻在圜丘的雪色与燔柴的青烟中圆满具现。

这组乐章背后,藏着盛唐最辉煌的密码:玄宗以"崇圣灵"重构礼乐秩序,用"表皇道"彰显文化自信。当《凯安》的余韵消散在终南山的月色里,那个用诗乐祭祀天地的时代,正将"开元"二字铸成华夏文明永恒的黄金印记。

赏析

这首《明皇祀圜丘乐章·凯安》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皇家祭祀的恢弘气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凝练的语言,将祭祀场景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精神图景。

意象构建如"馨香""玉鏚""金匏"等器物意象,形成极具仪式感的视觉序列。其中"玉鏚初蹈厉"的兵器意象尤为独特,《周礼·春官》郑玄注"玉鏚,斧也,为仪仗之器",此处既象征武力安邦的功绩,又暗合《礼记》"王执镇圭,祀天于圜丘"的礼制规范。而"金匏既静好"的乐器描写,则呼应《诗经》"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雅乐传统,构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情感表达呈现出双重维度:表层是"肃和崇圣灵"的虔敬之情,深层则暗藏"明命光天保"的政权合法性宣告。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诗将帝王个人情感升华为"代天立言"的集体意志,体现了盛唐时期"天人合一"政治美学的成熟。其中"光天保"三字尤为精妙,既化用《诗经·小雅》"天保定尔"的典故,又暗含《周易》"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的哲学意蕴。

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二二结构"的句式节奏,如"馨香-惟后德,明命-光天保",形成类似《诗经》雅颂体的庄重韵律。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特别推崇此诗"以单音节词为骨架,双音节词为肌理"的建构方式,认为这种"简而不陋,华而不靡"的表达,达到了祭祀乐章"称颂而不谀,庄严而不板"的美学境界。

全诗最后以"陈信表皇道"作结,将物质性的祭祀仪轨提升至精神层面的政治宣言。正如文史学家程千帆所言,唐代祀天诗往往"通过器物仪仗的空间排列,完成时间维度上的永恒暗示",此诗正是以"玉鏚金匏"的现实器物为媒介,最终指向"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想政治图景。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祀天之章,庄而不板,华而不缛。'玉鏚''金匏'二句,器物之咏而气韵生动,恍见禋祀之诚达于苍穹。"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
    "明皇此作,典重高华,深得《雅》《颂》遗意。'肃和崇圣灵'五字,笔力千钧,若青铜钟吕之鸣,郊庙气象自生。"

  3.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
    "前四句以'馨香''明命'勾连天人,后四句以礼器显雍容。'蹈厉''静好'相对,刚柔互济,如见冕旒俯仰、韶頀迭奏之象。"

艺术特色:

  • "光天保"化用《尚书》"钦若昊天",暗喻君权天授;
  • "金匏静好"句,以器物之谐喻政通人和,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礼记·乐记》);
  • 全诗八句四十言,而"玉鏚""金匏""蹈厉"等词密织礼乐意象,如展周礼汉仪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