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霓裳羽衣犹在云端飘转,唐明皇李隆基已以"天可汗"之姿立于圜丘之巅。时值开元十三年(725年)冬,泰山封禅的余韵未消,这位缔造盛唐气象的帝王,又亲祀昊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圜丘。太常寺的雅乐官们以《周礼》为蓝本,重制《凯安》之章,十二和之乐在霜雪初霁的祭坛边次第响起。
玉磬金钟的铿锵间,宰相张说执笔写下"馨香惟后德"的庄严颂词。首句暗合《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将玄宗勤政爱民的德政比作祭天时最珍贵的馨香。次句"明命光天保"化用《诗经·小雅》"天保定尔"之意,喻指天命与皇权在开元之治中交相辉映。
当祀典进行至"奠玉帛"环节,青铜礼器"玉鏚"在《肃和》乐声中首次击响,其声如《周易》"震卦"般刚健奋发,正应"初蹈厉"三字描摹的威仪。待到"金匏"(笙竽类乐器)齐鸣时,八音已臻"静好"之境,《礼记》所谓"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的和谐,此刻在圜丘的雪色与燔柴的青烟中圆满具现。
这组乐章背后,藏着盛唐最辉煌的密码:玄宗以"崇圣灵"重构礼乐秩序,用"表皇道"彰显文化自信。当《凯安》的余韵消散在终南山的月色里,那个用诗乐祭祀天地的时代,正将"开元"二字铸成华夏文明永恒的黄金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