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杕之杜

2025年07月05日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佚名

译文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一株孤零零的棠梨树,生长在大路的左边。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那位君子啊,可愿意来到我身边?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心中既然喜欢他,何不备好酒食款待他?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一株孤零零的棠梨树,生长在大路的拐弯处。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那位君子啊,可愿意来此游赏?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心中既然喜欢他,何不备好酒食款待他?

词语注释

杕(dì):树木孤立的样子。
杜:棠梨树,一种落叶乔木。
噬(shì):通“逝”,发语词,无实义。
曷(hé):何不。

创作背景

关于《有杕之杜》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有杕之杜》出自《诗经·唐风》,其创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国之地(今山西一带)。据《毛诗序》载:"《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晋武公以曲沃旁支篡夺晋室正统,虽以武力得国,却难获周王室认可。诗中孤生的棠梨树,或隐喻晋武公在宗法体系中的尴尬处境。

植物意象的深意

"杕杜"(孤生的棠梨)作为核心意象,在周代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

  • 《周礼》载杜木可用于社祭,具神圣性
  • 《左传》记"杜主"为土神,暗含宗庙之意
  • 道左/道周(道路转折处)的选址,暗示徘徊等待之态

双重解读的可能

历代注家对此诗有不同阐释:

  1. 政治隐喻说(郑玄笺): "君子"或指周王室使者,"曷饮食之"实为质问为何不赐胙肉承认其合法地位

  2. 民间恋歌说(朱熹《诗集传》): 以孤树起兴,表达女子对心上人的期盼,"饮食"为朴素的情感邀约

  3. 士人求仕说(方玉润《诗经原始》): 反映春秋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心态,杜树象征未遇明主的贤才

艺术张力

诗中重复的"噬肯适我/来游"(可愿来看我?)与"曷饮食之"(何不共饮?)形成微妙反差:

  • 前句矜持试探
  • 后句热烈相邀 这种矛盾恰折射出动荡时代中,人们对认同与归属的复杂渴望,无论是对爱情的期许,还是对政治认可的渴求。

赏析

《有杕之杜》以孤生的棠梨树起兴,将孤独的意象与深切的期盼交织,吟唱出一曲寂寞者的心灵独白。那棵独立道旁的杜树,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成为诗人情感的投射——"道左""道周"的反复咏叹,恰如《毛诗正义》所言:"孤特之杜,喻人无兄弟之孤独",而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进一步点明:"以孤树喻己,望君子来访"。

"噬肯适我""噬肯来游"的殷切追问,透露出欲言又止的忐忑。诗人用"肯"字将主动权让与对方,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冀其来临,而恐其不肯"。这种矛盾心理在"中心好之"的直白告白中得到升华——朱熹《诗集传》谓之"中心诚好之",一个"诚"字道尽毫无保留的倾慕。而"曷饮食之"的质朴邀约,被陈子展《诗经直解》誉为"最见古人待客之诚",简单饮食背后,是倾其所有的赤诚。

全诗通过空间意象的转换完成情感递进。从"道左"到"道周"的位移,暗示等待范围的扩大;"适我"与"来游"的细微差别,则体现期盼程度的加深。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指出"杜生道侧,人迹所至"的象征意义——孤独的树木生长在必经之路,恰似诗人将心事放置在显眼处,等待那个注定会经过的人。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使这首短诗成为《诗经》中"以物起情"的典范。

点评

《有杕之杜》以孤生赤棠起兴,其意象之妙,历来为评家所叹。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独行踽踽,怅望何之?孤杜临歧,恍然有见。'中心好之'二语,缠绵悱恻,如闻太息之声。"道出诗中孤树与求贤者心境之叠合,可谓洞见。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则拈出"噬肯"二字作解:"'噬'之为言'曷'也,'肯'之为言'可'也,疑问中藏殷盼,犹今语'可愿来乎'。词气婉妙,将欲语还休之态摹画尽矣。"此般细读,恰揭破诗中含蓄深婉的邀约之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评此篇,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正可移注此诗。"道左""道周"之杜,实为诗人茕独身影之外化。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特赏末章:"两问两答,回环往复,非真问饮食也,乃极言倾慕之诚耳。"道破宴饮之邀背后的精神渴慕。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此诗尤重声韵:"'左''我''之'三押幽部韵,如长叹低回;'周''游''之'转为悠扬之调,顿挫中见深情。"音律与情思交融,正是《诗经》"温柔敦厚"之教的绝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