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肃和》作为唐代郊庙歌辞中祭祀孔子的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文宣王(孔子)的圣德与儒学的光辉。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圣意象的时空建构
"粤惟上圣,有纵自天"开篇即以天命观确立孔子的神圣性,与《毛诗正义》"圣人承天受命"的阐释相呼应。诗中"傍周万物"暗合《周易》"范围天地之化"的意境,而"俯应千年"则化用《论语》"百世可知"的典故,形成纵横交错的宏大时空场域。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释奠乐章常通过"天—圣—时"的三维结构来强化儒家道统的永恒性。
二、礼乐交融的情感表达
"旧章允著"对应《周礼》"以祀礼教敬"的礼制传统,"嘉贽孔虔"则暗含《礼记》"致齐于内,散齐于外"的祭祀仪轨。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特别强调,此类诗句通过"允""孔"等程度副词的叠加使用,构建出"诚敬—肃穆—庄严"的情感递进链条,体现了唐人"以礼塑情"的独特美学。
三、王道教化的现实指向
尾联"王化兹首,儒风是宣"彰显唐代"尊孔崇儒"的政治意图。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解析道:此二句实为诗眼,既呼应太宗"弘文崇学"的治国方略,又暗合《贞观政要》"弘风阐化,在于儒术"的执政理念。这种将祭祀乐章转化为政治宣言的手法,正是盛唐礼乐文学的重要特征。
全篇以四言古体为形,熔铸经籍典故而不露斧凿,恰如《文心雕龙》所赞"雅颂之亚,典谟所嗣"。在肃穆的节奏中,既完成对至圣先师的礼赞,又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艺术化呈现,堪称唐代仪式文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