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入破第五

2025年07月05日

千年一遇圣明朝,愿对君王舞细腰。
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

佚名

译文

千年一遇圣明朝
千年难逢的圣明时代已然来到
愿对君王舞细腰
我愿为君王献上曼妙的舞姿
乍可当熊任生死
哪怕是与猛熊搏斗,生死置之度外
谁能伴凤上云霄
又有谁能与凤凰比翼,直上九霄

词语注释

乍可:怎可,表示强烈的意愿或决心
当熊:直面熊,意指不惧危险,勇敢面对
伴凤:与凤凰为伴,象征高洁与非凡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五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曲诞生于盛唐气象氤氲之时,当是教坊乐工为宫廷宴飨所作。玄宗朝设"立部伎""坐部伎","入破"乃大曲最激烈的舞段,《乐府诗集》载:"破者,盖破碎云。"此时羯鼓震天,胡旋疾转,正应"千年一遇圣明朝"之颂。

文学意象解

"当熊"用汉冯婕妤挡熊护驾典,《汉书·外戚传》有载,暗喻忠勇;"伴凤"化用弄玉乘凤仙去事,见《列仙传》。诗人以宫人口吻,将掖庭女子"愿舞细腰"的殷勤与"生死云霄"的怅惘并置,折射出开元盛世下宫廷艺人的微妙心境。

音乐形制考

据《唐会要》卷三十三,天宝十三载改太常曲名,"入破"属羽调曲。任半塘《唐声诗》考此调"急拍繁音",恰合"乍可""谁能"的跌宕句式,金戈之音中暗藏红颜命薄的隐喻。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入破第五》以浓缩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气象下的复杂心绪,在华丽辞藻下暗涌着微妙的政治隐喻。前两句"千年一遇圣明朝,愿对君王舞细腰"采用时空交叠的手法,"千年一遇"的夸张修辞既表现对开元盛世的礼赞,又暗含《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的盛世想象。"舞细腰"意象源自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但此处化用为臣子对明君的倾心追随,与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宫廷描写形成互文。

后两句陡然转入深沉境界,"乍可当熊任生死"典出《列女传》冯媛挡熊故事,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句"将忠勇之气注入柔美辞章,形成张力美"。"谁能伴凤上云霄"则以反问句式作结,凤凰意象既象征《山海经》记载的"五色而文,自歌自舞"的祥瑞,又暗喻君臣际遇的难得,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盛唐诗人常以凤凰自况,实则寄托着士人青云之志"。全诗在"当熊"的刚烈与"伴凤"的飘逸间形成情感跌宕,完美诠释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强调的"入破曲急转激烈"的音乐特性。

细究其情感脉络,表面是颂圣之辞,内里却贯穿着《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创作真谛。钱钟书《谈艺录》曾评点此类作品:"看似歌功颂德,实含才士不遇之叹",诗中"乍可""谁能"的转折,恰似李白"行路难"的变奏,在敦煌曲子词般明快的节奏里,藏着《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深沉。这种含蓄表达,正是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述"唐人惯以富丽语写寂寞心"的典型例证。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五赏析

原文:

千年一遇圣明朝,愿对君王舞细腰。
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二句以纤秾之笔写壮烈之志,'当熊'用冯婕妤典,而'伴凤'自比,一沉一扬间,女儿肝胆与丈夫气概并见。所谓'词之豪放,不废婉约'者,正此类也。"

  2. 钱钟书《谈艺录》:
    "'细腰'与'生死'对举,柔媚中藏锋镝。六朝乐府遗响,却杂盛唐边塞意气。后二句尤见修辞张力——熊罴之蛮野与凤凰之高华,恰成反照,而诗人宁择前者,此中气节,可追鲍照《拟行路难》。"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暗用汉宫旧事而不着痕迹。'愿舞细腰'似写邀宠之态,'当熊生死'忽转贞刚之操,末句更以反问拓开境界。曲辞至此,已非单纯宫怨,实有士不遇之悲寓焉。"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入破第五的妙处,在将俗曲题材雅化。'千年一遇'句如爆竹骤响,'伴凤云霄'则余韵袅袅。杂曲歌辞特有的节奏感,于此体现为情感的两极跳跃,恰合'入破'乐调由缓转急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