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一列疲惫的马车碾过周王畿的旧道。青铜车辕与碎石相击的声响,惊起了田间成群的鹧鸪。那位身着玄端礼服的士大夫突然抬手止住车驾——他看见被野黍淹没的宗庙台基上,新生的稷苗正随着西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火焰灼烧着故国的遗骸。
据《毛诗序》记载,这是平王东迁后某个寒食节,周大夫行役至故都镐京。昔年"凤鸣岐山"的巍峨宫阙,此刻竟化作农人陇亩。黍穗在夕阳中低垂的姿态,恰似当年诸侯朝觐时俯首的模样。青铜甗中蒸腾的黍香早已消散,唯余《清庙》雅乐残章混着野风,在稷苗间时隐时现。
郑玄笺注此诗时,特别指出"离离"二字暗含的礼崩之痛。这些野蛮生长的黍稷,本应是《周礼》中"春祠夏禴"的神圣祭品,如今却以蓬勃的生命力嘲笑着周人的失序。大夫踉跄行走在田埂间,腰间组玉佩的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鸱鸮——这种在《豳风》里预示灾异的恶鸟,此刻正在倾倒的灵台上筑巢。
三次"悠悠苍天"的诘问,实则是三次礼器坠地的绝响。当大夫发现连野老都认不出他手中残缺的玉璋时,终于明白《云汉》所载的天命,已随着黍稷的荣枯循环而永远更迭。那些被穗实压弯的秸秆,正在书写比青铜鼎铭更永恒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