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黍离

2025年07月05日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佚名

译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看那黍子繁茂成行,高粱苗儿青青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脚步沉重缓缓行,心中愁绪难平
知我者,谓我心忧
懂我的人,知我满怀忧愁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不懂的人,问我所求何由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浩渺苍天在上啊,是谁让我如此彷徨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看那黍子繁茂成行,高粱穗儿低垂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脚步沉重缓缓行,心如醉酒昏聩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看那黍子繁茂成行,高粱果实累累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脚步沉重缓缓行,心似噎住般伤悲

词语注释

黍(shǔ):黄米,古代主要粮食作物
稷(jì):高粱,一说为谷子
离离:繁茂的样子
靡靡(mǐ mǐ):迟缓的样子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噎(yē):食物堵住食管,此处比喻郁结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一列疲惫的马车碾过周王畿的旧道。青铜车辕与碎石相击的声响,惊起了田间成群的鹧鸪。那位身着玄端礼服的士大夫突然抬手止住车驾——他看见被野黍淹没的宗庙台基上,新生的稷苗正随着西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火焰灼烧着故国的遗骸。

据《毛诗序》记载,这是平王东迁后某个寒食节,周大夫行役至故都镐京。昔年"凤鸣岐山"的巍峨宫阙,此刻竟化作农人陇亩。黍穗在夕阳中低垂的姿态,恰似当年诸侯朝觐时俯首的模样。青铜甗中蒸腾的黍香早已消散,唯余《清庙》雅乐残章混着野风,在稷苗间时隐时现。

郑玄笺注此诗时,特别指出"离离"二字暗含的礼崩之痛。这些野蛮生长的黍稷,本应是《周礼》中"春祠夏禴"的神圣祭品,如今却以蓬勃的生命力嘲笑着周人的失序。大夫踉跄行走在田埂间,腰间组玉佩的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鸱鸮——这种在《豳风》里预示灾异的恶鸟,此刻正在倾倒的灵台上筑巢。

三次"悠悠苍天"的诘问,实则是三次礼器坠地的绝响。当大夫发现连野老都认不出他手中残缺的玉璋时,终于明白《云汉》所载的天命,已随着黍稷的荣枯循环而永远更迭。那些被穗实压弯的秸秆,正在书写比青铜鼎铭更永恒的谶语。

赏析

《黍离》以重章叠句的咏叹,构筑了一幅苍凉深沉的精神画卷。那离离黍稷不仅是周大夫行经故都时目睹的实景,更是王朝倾覆后时间流动的残酷刻度——从"苗"到"穗"再到"实"的生长过程,恰似历史伤口在岁月中结痂又撕裂的循环。

意象的层递中藏着惊心动魄的哀恸。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揭示:"黍稷之苗本以自养,今乃见之而心伤者,以故都禾黍,无非新主所植也。"茂盛的庄稼与衰败的宗庙形成尖锐对照,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反衬出人事代谢的永恒悲剧。诗人"行迈靡靡"的蹒跚步履,在三个章节中从"摇摇"到"如醉"终至"如噎",情感浓度随庄稼成熟而递进,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由彷徨而昏瞀,由昏瞀而窒息,此亡国之痛最深刻之三阶。"

孤独的诘问穿透三千年时空。"知我者"四句的复沓吟唱,构建出举世皆醉的孤绝之境。王夫之《姜斋诗话》点破其中奥义:"'谓我何求'四字,将苟且趋时者心肺揭出丹砂。"当整个时代都忙于在新秩序中谋生存,诗人对旧文明的悼念成了不合时宜的精神奢侈。每章结尾对苍天的叩问,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称之为"天问体"的雏形:"非问天也,实问人也,而终不得其解,故郁结之气愈积愈厚。"

朴素语言下的史诗性悲怆。吴闿生《诗义会通》特别指出"此何人哉"的设问之妙:"不言所以致此之由,但诘问此为何人所作,语最沉痛。"诗人将个体悲情升华为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哲学思考,使这首看似简单的抒情诗获得了史诗般的厚重感。那在麦浪中佝偻的身影,成为所有时代文化遗民的精神图腾——正如余冠英在《诗经选》中的评价:"不是痛哭流涕的激烈,而是无泪可流的枯寂,这种哀伤更能摇荡人心。"

点评

名家点评《黍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黍离》之诗,最得风人深致。以离离之黍稷,写靡靡之行迈,眼前景即心中事,此所谓'不隔'也。"诗中"彼黍离离"的叠字运用,恰似余光中所赞:"三个'离离'如三声叹息,将黍稷的生长轨迹与诗人的心理轨迹完美叠印,形成时空的交响。"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精辟指出:"'知我者'二句,道尽千古孤独。诗人不辩不解,只将心事付与苍天,此正是中国抒情传统中'怨而不怒'的至高境界。"这种含蓄克制的抒情方式,恰如叶嘉莹所言:"《黍离》的悲痛不在恸哭,而在'中心摇摇'的微颤,'如醉''如噎'的生理反应比任何呐喊都更具穿透力。"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特别激赏其结构艺术:"三章重章复沓,黍由苗而穗而实,忧由摇而醉而噎,物候变迁与情绪深化同步,这种'移步换形'的手法,开创了后世'以景写情'的范式。"闻一多则称之为"青铜器般的文字":"每个意象都带着商周鼎彝的斑驳质感,'悠悠苍天'的诘问,至今仍在历史长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