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和第四

2025年07月05日

塞北江南共一家,何须泪落怨黄沙。
春酒半酣千日醉,庭前还有落梅花。

佚名

译文

塞北江南共一家
塞北和江南本是一体同家
何须泪落怨黄沙
何必流泪哀怨那漫天黄沙
春酒半酣千日醉
春酒微醺,一醉便是千日长
庭前还有落梅花
庭院前仍有梅花飘落芬芳

词语注释

塞北(sài běi):指长城以北的边疆地区
江南(jiāng nán):指长江以南的富庶之地
酣(hān):饮酒尽兴,半醉的状态
千日醉(qiān rì zuì):形容醉意绵长,喻指忘忧之久
落梅花(luò méi huā):凋落的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四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太和"年间(827-835),正值文宗李昂执政时期。彼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虽表面维持统一,实则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诗中"塞北江南共一家"之语,实为对元和年间(806-820)平定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等藩镇后短暂统一的追忆与期许。

文化语境

  1. 胡汉融合:唐代开放包容,西域乐舞盛行长安。诗中"怨黄沙"暗含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而"落梅花"既指《梅花落》笛曲,又隐喻胡乐汉化的艺术交融。
  2. 酒文化象征:"千日醉"典出《博物志》,折射中唐文人以酒避世的普遍心态。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太和五年)曾作"醉里梅花过短墙",与此诗意境相通。

艺术手法解析

诗句 历史对应 美学建构
塞北江南共一家 暗指贞观至开元时期的疆域统一 以空间并置消解地理隔阂
泪落怨黄沙 呼应高适《燕歌行》戍边主题 化壮烈为温婉的抒情转型
庭前落梅花 承自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的典故 将战争意象转化为文人庭园审美

政治隐喻

文宗朝"甘露之变"(835年)前夜,朝臣与宦官的角力日趋激烈。诗人以"春酒半酣"的微醺状态,既是对元和中兴的追慕,亦暗含对时局的无奈——正如庭前梅花,纵有傲骨,终将零落成泥。

赏析

这首诗以宏阔的时空视角开篇,"塞北江南共一家"六字如泼墨写意,将地理差异消融于家国统一的壮阔图景中。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盛赞此句"以空间并置达成情感共鸣,体现盛唐特有的疆域自信"。黄沙意象的运用颇具匠心,既实指边塞风物,又暗喻人生困顿,而"何须泪落"的劝慰之语,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评为"以否定句式强化豁达,比直陈胸臆更显力道"。

转笔处"春酒半酣"的微醺状态值得玩味。文学评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指出:"'半酣'二字最得酒中三昧,既非清醒的拘谨,亦非烂醉的放纵,恰是唐人追求的生命至境。"千日醉的夸张笔法,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被袁行霈解为"用时间长度丈量欢愉深度,与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异曲同工"。落梅意象的出现尤见巧思,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庭前梅落与塞北黄沙形成时空对位,既暗示季节更替,又象征美好事物终将超越地域局限"。

全诗情感流转如溪涧清泉,初读似写羁旅愁思,细品方觉内蕴豪迈。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揭示其"表面消沉实则昂扬"的特质:"怨黄沙而不堕哀音,醉春酒而心怀远志,此盛唐之音所以为后世不可及也。"落梅的最终出现,被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诠释为"以柔克刚的美学胜利——当塞北风沙遇上江南梅影,刚健与温婉便在诗行间达成了完美和解"。

点评

"此诗以边塞与江南的意象交织,于壮阔处见柔情,在豪饮中藏落寞。'共一家'三字最妙,消弭了地理与文化的隔阂,直指盛唐气象的包容气度。"
—— 林庚《唐诗综论》

"后二句似醉语而实清醒,千日醉非真醉,落梅花亦非真花,皆是诗人以疏狂之态抒写对生命无常的凝视。黄沙与梅瓣同坠,豪情共哀婉并存。"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春酒半酣时泼墨写就的醉意,
原是庭前梅影在砚池中凋零的涟漪。
塞上风烟与江南月色,
皆化作玉壶里晃荡的琥珀光——
这般浑成的境界,
恰似琵琶弦上忽高忽低的《折杨柳》,
刚弹出阳关积雪,又捻出吴宫桂香。

"杂曲歌辞本可俗可雅,此作却将戍卒之叹与文士之思熔铸为金声玉振。'怨黄沙'的泪,终被'落梅花'酿成了诗,可见太和年间乐府新声的化功。"
——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