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外,天子仪仗踏着《舒和》的节拍缓缓前行。这支郊祀乐章诞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是太常寺乐工融合周礼雅乐与南朝清商乐的精心之作。
当御驾穿过青青麦畦时,笙箫与钟磬齐鸣。"御征乘宫出郊甸"暗合《周礼·春官》"大司乐掌六律六同,以合天地之化"的记载,乐师们以宫调为基,将《云门》黄帝之乐化入新声。太常博士翻阅《贞观礼》拟定乐章时,刻意保留了"雷鼓"意象——那八面蒙着青蟒皮的雷鼓,原是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郊天仪制的遗存。
舞者们踏着"安歌率舞"的韵律,动作却比汉代郊祀更显轻盈。这是太乐令依照太宗"斟酌古今,考定雅俗"的诏令,将江南白纻舞的婉转融入祭祀乐舞的创新。乐辞中"符帝赏""答天成"的唱和,实为贞观六年房玄龄主持修订礼乐时,为彰显"君权天授"而特设的乐章结构。
暮色中,青铜编钟的余音与远处终南山的轮廓渐渐重合,这套承载着周礼遗韵、江南新声与初唐气象的乐章,最终在《开元礼》中被定为永制,成为大唐天地祭祀中流转千年的音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