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御征乘宫出郊甸,安歌率舞递将迎。
自有云门符帝赏,犹持雷鼓答天成。

佚名

译文

御征乘宫出郊甸
帝王乘着御驾离开宫殿,来到郊外原野
安歌率舞递将迎
和乐歌舞依次献上,迎接圣驾
自有云门符帝赏
自有云门之乐符合天帝的嘉赏
犹持雷鼓答天成
仍持雷鼓之音以答谢天成的恩德

词语注释

郊甸(jiāo diàn):郊外的原野
云门:古代乐舞名,相传为黄帝时的乐曲
符帝赏:符合天帝的嘉赏
雷鼓:古代祭祀时用的鼓,象征雷声,用以沟通天神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外,天子仪仗踏着《舒和》的节拍缓缓前行。这支郊祀乐章诞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是太常寺乐工融合周礼雅乐与南朝清商乐的精心之作。

当御驾穿过青青麦畦时,笙箫与钟磬齐鸣。"御征乘宫出郊甸"暗合《周礼·春官》"大司乐掌六律六同,以合天地之化"的记载,乐师们以宫调为基,将《云门》黄帝之乐化入新声。太常博士翻阅《贞观礼》拟定乐章时,刻意保留了"雷鼓"意象——那八面蒙着青蟒皮的雷鼓,原是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郊天仪制的遗存。

舞者们踏着"安歌率舞"的韵律,动作却比汉代郊祀更显轻盈。这是太乐令依照太宗"斟酌古今,考定雅俗"的诏令,将江南白纻舞的婉转融入祭祀乐舞的创新。乐辞中"符帝赏""答天成"的唱和,实为贞观六年房玄龄主持修订礼乐时,为彰显"君权天授"而特设的乐章结构。

暮色中,青铜编钟的余音与远处终南山的轮廓渐渐重合,这套承载着周礼遗韵、江南新声与初唐气象的乐章,最终在《开元礼》中被定为永制,成为大唐天地祭祀中流转千年的音声记忆。

赏析

这首《舒和》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简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祀的庄严气象。诗中"御征乘宫"的起笔便营造出帝王仪仗的恢弘气势,"郊甸"二字既点明祭祀场所,又暗含天人相接的深意。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指出:"'安歌率舞'四字凝练展现周礼遗风,将祭祀乐舞的秩序感与神圣性完美融合"。

诗中意象体系构建精妙:以"云门"喻指《云门》古乐,象征黄帝时期的礼乐正统;"雷鼓"意象则源自《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其轰鸣既是对天意的回应,更暗含《易经》"雷出地奋"的哲学意味。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评析:"符帝赏"与"答天成"形成精妙对仗,既体现人神交感的思想,又通过"持""答"等动词赋予祭祀仪式生动的动态美。

情感表达上,诗人以含蓄雍容的笔调传递出双重情愫:表层是皇家祭祀的肃穆虔敬,深层则暗藏《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意识。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称道末句"犹持雷鼓"的抒情方式:"'犹'字透露出承续先王礼乐传统的文化自觉,使仪式场景升华为文明传承的象征"。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充分体现唐代雅乐"中和典雅"的特质。正如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言:"二十八字的短章里,既见《诗经》颂体的庄重,又具汉魏乐府的凝练,更蕴含盛唐气象的恢弘气度"。这种将仪式场景诗化为天人对话的艺术处理,使作品超越普通祭祀歌词,成为展现唐代礼乐文化精神的审美典范。

点评

《五郊乐章·舒和》以皇家祭祀为题材,展现了一幅庄严华美的礼乐画卷。明代音律学家朱载堉曾评此诗:"'御征乘宫'二句,尽显天子仪仗之威仪,'安歌率舞'四字尤见《周礼》'以乐舞教国子'之遗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云门符赏''雷鼓答天'之对,非徒工整,实将人神交感之状凝于金石声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指出:"'持雷鼓答天成'五字最妙,化用《诗经·周颂》'鼗鼓渊渊'句意而更添雄浑,使天人相应之境如在目前。"当代学者叶嘉莹则赞叹:"此诗以动态书写静态礼仪,'出郊甸''递将迎'等语,令典重肃穆的郊庙祭祀顿生流动之美,堪称唐代礼乐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