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长安城中的丹桂正飘散着沁人的芬芳。诗人独立庭院,仰望苍穹,但见皓月当空,清辉万里。彼时的唐帝国虽正值开元盛世,却已在繁华表象下隐现衰微之兆。此情此景,令诗人联想到月宫中的孤寂桂树——那传说中由吴刚日夜砍伐却永不能倒的神木,在冷清的广寒宫中,可会感到寂寞?
诗人以"可怜"二字起笔,将人间温情注入缥缈仙境。姮娥(嫦娥)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不再是奔月神话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孤独灵魂的深切叩问。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月中有桂,高五百丈",诗人却故意以家常口吻相询:"更要无",仿佛与仙子话家常,透出盛唐文人特有的洒脱与幽默。
后两句笔锋轻转,化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典故,却以田园耕作的意象解构仙境。唐代实行均田制,"闲田地"之说暗含现实投影。诗人将月宫想象成可耕作的田园,建议在中央补种两株桂树,既是对"桂花孤"的诗意补救,更流露出唐人"天上人间本一体"的宇宙观。这种将神话世俗化的写法,正是中唐时期诗词创作"以俗为雅"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桂香与月光交织的夜晚,诗人用二十八字构筑起连接仙凡的桥梁。在唐代宫廷盛行《桂花曲》乐府的背景下,这首杂曲歌辞既延续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又以新颖的构思展现了唐诗由浪漫转向现实的微妙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