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敬之

2025年07月05日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佚名

译文

敬之敬之
要敬畏啊要敬畏
天维显思
上天明察秋毫
命不易哉
天命不可轻易改变
无曰高高在上
莫说它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
升降任免众官员
日监在兹
日日监察在此间
维予小子
我这年轻后生
不聪敬止
不够聪慧恭敬
日就月将
日积月累
学有缉熙于光明
学问渐通达到光明境界
佛时仔肩
此时重大责任
示我显德行
请指明光明的德行

词语注释

陟降(zhì jiàng):升降,指官员的任免
厥(jué):其,那些
缉熙(jī xī):渐广,渐明
佛(bì):通弼,辅助
仔肩(zī jiān):责任,重担

创作背景

晨曦微露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尚带着周王室宗庙的檀香,《周颂·敬之》的雅乐便在编钟的震颤中苏醒。据《毛诗正义》记载,这首镌刻在《诗经·周颂》中的瑰宝,诞生于西周成王嗣位之初的敏感岁月——当三监之乱的烽烟刚刚熄灭,年轻的君王在太庙阶前仰望先祖留下的天命印记。

青铜簋底的云雷纹仿佛在诉说:这原是成王在"周公摄政七年,复子明辟"(《尚书·洛诰》)的特殊历史节点所作的自警之诗。竹简记载的"维予小子"四字,透露出二十岁的姬诵面对周公归还大政时,既惶恐又振奋的复杂心绪。那些"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的句子,与何尊铭文"唯王恭德裕天"的训诫遥相呼应,在宗周礼乐的庄重韵律里,我们仍能听见年轻君主指尖划过龟甲时的轻微战栗。

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突然由狰狞饕餮转为肃穆凤鸟,恰似这首诗从"天维显思"的凛然到"示我显德行"的温润转变。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中记载的成王九章乐歌,正以此篇为枢轴——当周公制作的《大武》乐章还在歌颂武力克商时,这位觉醒的君主已用"敬之敬之"的叠唱,将周人的天命观从神威赫赫转向了"日监在兹"的道德内省。那些刻在礼器上的金文与绢帛间的墨迹,共同勾勒出一个古老王朝在青春期的精神跋涉。

赏析

《周颂·敬之》以虔诚自省的口吻,构筑了一幅天人交感的精神图景。诗中"敬之敬之"的叠用,如晨钟暮鼓般叩击心扉,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这种复沓手法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声韵的震荡强化敬畏之情,使诗意在回环中升华。"

"天维显思"与"日监在兹"形成空间呼应,将浩渺苍穹与尘世微躯相连。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阐释:"诗人以'陟降厥士'的动态描写,打破天人之隔,使神灵的临在具象为日月更迭般的永恒注视。"这种意象建构既保持天的超越性,又强调其监察人世的现实性。

情感脉络呈现从敬畏到自勉的升华。"维予小子"的自称,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为:"以谦卑姿态敞开自我,'不聪敬止'的坦诚反省,恰是周人'以德配天'思想的诗意呈现。"而"日就月将"的勤学意象,被**王国维《观堂集林》**盛赞为:"最古老的终身学习宣言,将道德修行比作追逐光明的旅程。"

末句"佛时仔肩"的担当意识尤为动人。朱熹《诗集传》解读:"'仔肩'二字重若千钧,既是天命之托付,更是主动的道德承当。'显德行'三字如明灯,照亮全篇精神内核——外在敬畏终须转化为内在德性。"这种由外而内的情感转化,使诗歌超越祭祀文本,成为永恒的精神箴言。

点评

《周颂·敬之》乃成王自诫之诗,字字如黄钟大吕,回荡着君王对天命的敬畏与自省。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通篇以'敬'字作主,而'学'字辅之,盖惟能敬,故能学也。"诚哉斯言!诗中"敬之敬之"的叠咏,恰似青铜编钟的双音震颤,将戒慎恐惧之心刻入金石。

姚际恒《诗经通论》独见深邃:"'日监在兹'四字,凛然有上帝临汝之意,与《大雅》'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同一机杼。"此评点破诗中天人交感之象——"陟降厥士"的上帝并非高居九霄,而是随日月升降于人间,这种具象化的天命观,正是周人以德配天的哲学注脚。

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尤重末章教化意义:"'日就月将'以下,言积学以明德,如暗室逐光,终至大明。"诗中"缉熙"二字最妙,《毛传》释为"光明也",朱熹《诗集传》则解作"继续而广大之",恰似以火传火,终成燎原之势。那"佛时仔肩"(辅此重任)的呼告,正是上古君王在神性光辉与人性局限间的永恒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