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石州

2025年07月05日

自从君去远巡边,终日罗帏独自眠。看花情转切,
揽镜泪如泉。一自离君后,啼多双脸穿。
何时狂虏灭,免得更留连。

佚名

译文

自从君去远巡边
自从你远去边疆巡守
终日罗帏独自眠
我终日独卧罗帐孤枕难眠
看花情转切
看花时思念愈发深切
揽镜泪如泉
对镜梳妆泪如泉涌
一自离君后
自与你分别之后
啼多双脸穿
终日哭泣面容憔悴
何时狂虏灭
何时猖狂的敌寇才能被消灭
免得更留连
好让你不必再滞留边疆

词语注释

罗帏(luó wéi):丝织的帐幔
揽镜:手持镜子照看
狂虏(kuáng lǔ):猖狂的敌人,古代对侵扰边境者的蔑称
留连:滞留,久留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边关的烽燧,长安的罗帏却早垂下了寂寥。《石州》一曲,便在这盛唐与中唐交界的风烟里,悄然生长。诗人以闺怨为引,实则勾勒出天宝后期唐帝国辽阔疆域下的隐痛——那"远巡边"的君,何尝不是征戍将士的缩影?陇西的朔风与中原的菱花镜,在诗句里形成惊心动魄的对照。

史载天宝年间,吐蕃屡犯河西,石州(今山西离石)作为北方军事重镇,见证了多少"狂虏灭"的期盼与"更留连"的无奈。杜牧《樊川文集》提及此地"兵戈相侵,民多离散",正与此诗"揽镜泪如泉"的凄切暗合。看花愈切,离恨愈深,诗人以女儿口吻写就的相思,竟成安史之乱前夜最纤柔又最锐利的时代注脚。

敦煌残卷中《石州》的异文"啼多双脸穿",尤见唐人炼字功夫。不是寻常的"泪痕干",而是将思念蚀骨的过程具象为容颜的凋残,恰似岑参"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边塞悲歌。当盛唐的牡丹凋尽,这般揉碎金甲的温柔词笔,反倒让铁马冰河的时代震颤得更为真切了。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石州》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征妇诗的典型艺术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评价:"唐代闺怨诗常以时空阻隔为经纬,此诗尤擅用器物意象构筑封闭的情感空间。"

罗帏与明镜:孤独的物化象征
"终日罗帏独自眠"中的罗帏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解读为"既是现实卧具,更是心理隔绝的象征"。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指出,唐代闺怨诗常通过"帷帐—镜奁"的意象组合表现封闭性,本诗中罗帏与"揽镜"形成空间呼应,展现"由外而内层层收紧的孤独感"。

花卉与泪泉:情感的双重投射
"看花情转切,揽镜泪如泉"被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视为"情感表达的经典范式":花卉的荣枯暗示青春流逝,明镜则强化容颜变化的焦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赞赏"泪如泉"的比喻:"将无形泪水具象化为奔涌的泉水,符合盛唐诗歌'即目所见'的写实传统。"

战争与容颜:时空的残酷对照
"啼多双脸穿"的夸张描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源自《诗经·卫风·伯兮》"谁适为容"的传统,但"以生理损伤表现心理创伤的手法更具视觉冲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评点:"'狂虏灭'与'脸穿'形成因果链条,将私人情感升华为时代之痛。"

情感结构:螺旋上升的期待
末句"免得更留连"被浙江大学周勋初教授解析为"怨而不怒的典型唐音":"由独眠(现状)—泪泉(爆发)—脸穿(深化)—虏灭(解脱)构成的情感脉络,在保持温柔敦厚诗教的同时,完成对战争间接而有力的控诉。"这种结构被《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视为"初盛唐闺怨诗的范式性表达"。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石州赏析

此篇《石州》以闺怨为题,写征妇之思,语浅情深,哀婉动人。明代诗评家钟惺《名媛诗归》有云:"'看花情转切,揽镜泪如泉'十字,写尽女子矛盾心绪——花愈艳而心愈悲,镜中容颜正为谁饰?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见摧心肝。"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结句:"'何时狂虏灭'五字,忽将儿女私情升作家国大义,柔肠中自藏铮铮铁骨,是乐府旧题中翻出新意。"末句"免得更留连"以口语入诗,恰合《石州》曲调本色,明代音韵学家王骥德《曲律》称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古乐府遗韵"。

"一自离君后,啼多双脸穿"句,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评曰:"'穿'字奇警,较之'玉箸日夜流'之陈言,更见泪痕之深、相思之切,直欲在肌肤刻镂离恨。"此等白描手法,正是唐代歌辞"直言其事,直达其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