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穆护砂

2025年07月05日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

佚名

译文

玉管朝朝弄
每个清晨把玩着精美的玉管
清歌日日新
每日的歌声都清新动人
折花当驿路
在驿道旁折下芬芳的花枝
寄与陇头人
托付给那陇山脚下的故人

词语注释

玉管(yù guǎn):玉制的管状乐器,泛指精美乐器
陇头(lǒng tóu):陇山一带,今甘肃东部,古诗中常指边塞之地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一曲《穆护砂》自盛唐的烟火巷陌袅袅升起,其词牌名本身便浸染着胡汉交融的异域风情。"穆护"原为波斯拜火教祭司称谓,"砂"似摹写西域乐器的金石之音,二者缀连成调,恰似丝绸之路上驼铃与编钟的共鸣。

玄宗开元年间,长安西市胡商云集。诗人撷取市井歌姬的日常片段——"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那碧玉箫管上或许还镌刻着龟兹纹样,而日日变换的新曲中,分明能听见粟特乐工传授的《柘枝》遗韵。这般晨昏不辍的演练,恰是唐乐吸收疏勒、高昌等二十八调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更暗藏历史密码。唐代驿道旁多设官方管理的梅花驿,岑参曾叹"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诗人将折花寄远的情思,与戍守陇右的安西将士身影重叠——那些经河西走廊远征的唐军,正是通过驿站系统传递着融汇胡乐的《穆护砂》,让大漠孤烟与曲江烟柳在音律中相逢。

此诗看似写闺阁情态,实则是唐人以开放胸襟冶炼文化的缩影。当波斯锦纹遇见蜀地笺纸,当祆教祀神曲调入教坊新声,《穆护砂》便成了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在历史的唇齿间流转千年仍带葡萄美酒的甘醇。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穆护砂》以简净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流动着唐韵的抒情画卷。四句二十字间,既有盛唐乐舞的鲜活气象,又暗藏边塞相思的深沉情愫。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二句,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乐府妙境",管弦与歌声的叠现营造出时空流转的韵律美。朝朝弄管的"弄"字尤为精妙,既写乐工演奏之娴熟,又暗含把玩时光的闲适,与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异曲同工。清歌之"新"字则暗喻艺术生命的永恒鲜活,恰如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所言:"唐世新声竞作,此谓日新又新,正是当时乐坛实录"。

转笔处"折花当驿路"的意象极具张力,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以柔克刚,驿路风烟顿作儿女情长"。驿道本是军书政令传递之所,诗人却让娇艳鲜花绽放在这刚硬背景上,形成情感与空间的强烈碰撞。末句"寄与陇头人"更将这种碰撞推向高潮,陇头作为边塞象征,与江南驿路的鲜花构成地理与情感的双重遥望,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点破:"不言思而思愈切,不写愁而愁自现"。

全诗情感表达颇具唐人特色,明快处见深沉,直白中含婉转。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特别激赏其"以乐景写哀"的手法:"管歌花柳,皆欢愉之象,而陇头人远,则一片温馨俱化离思"。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同属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抒情范式,在昂扬的时代气韵中,始终流淌着人性最柔软的牵挂。

点评

诗词原文: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
    "五言绝句之妙,贵在天然去雕饰。此作如清溪泻玉,音节浏亮,而寄兴遥深。'折花寄远'一语,直抵唐人绝句巅峰处。"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朝朝''日日'叠字生韵,复沓中见流丽。后二句化驿路风尘为缱绻诗心,陇头人得此一枝春色,胜却千言。穆护砂曲调本激越,而此诗转以空灵运之,所谓'铁骑突出刀枪鸣'后,忽见'幽咽泉流冰下难'。"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其:
    "二十字中,韶光与离思俱飞。玉管清歌,写尽繁华;驿路折花,顿成孤寂。陇头人远,而春色犹殷,此正乐府'穆护砂'之遗响——以欢愉之景,铸哀怨之思。"

按:
此诗虽短,然"穆护砂"之曲名本为西域乐舞,唐人化入词章,往往兼得胡乐铿锵与中原含蓄。此作以江南烟水笔法,写边塞离情,可谓"刚健含婀娜"(苏轼语),无怪历代评家皆目为杂曲歌辞中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