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一曲《穆护砂》自盛唐的烟火巷陌袅袅升起,其词牌名本身便浸染着胡汉交融的异域风情。"穆护"原为波斯拜火教祭司称谓,"砂"似摹写西域乐器的金石之音,二者缀连成调,恰似丝绸之路上驼铃与编钟的共鸣。
玄宗开元年间,长安西市胡商云集。诗人撷取市井歌姬的日常片段——"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那碧玉箫管上或许还镌刻着龟兹纹样,而日日变换的新曲中,分明能听见粟特乐工传授的《柘枝》遗韵。这般晨昏不辍的演练,恰是唐乐吸收疏勒、高昌等二十八调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更暗藏历史密码。唐代驿道旁多设官方管理的梅花驿,岑参曾叹"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诗人将折花寄远的情思,与戍守陇右的安西将士身影重叠——那些经河西走廊远征的唐军,正是通过驿站系统传递着融汇胡乐的《穆护砂》,让大漠孤烟与曲江烟柳在音律中相逢。
此诗看似写闺阁情态,实则是唐人以开放胸襟冶炼文化的缩影。当波斯锦纹遇见蜀地笺纸,当祆教祀神曲调入教坊新声,《穆护砂》便成了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在历史的唇齿间流转千年仍带葡萄美酒的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