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第六彻

2025年07月05日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佚名

译文

闺烛无人影
闺房中的烛光下空无一人
罗屏有梦魂
罗帐屏风后只有梦中的魂灵
近来音耗绝
近来你的音信全无
终日望君门
整日凝望着你离去的方向

词语注释

闺烛:闺房中的蜡烛,指女子居所的灯火。
罗屏:用罗纱制成的屏风,指华美的室内陈设。
音耗:音信,消息。耗(hào)。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第六彻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语境中的哀婉之音

唐代乐府新题《第六彻》属杂曲歌辞范畴,其创作浸润着中唐时期社会动荡的底色。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机构衰微,原属教坊的乐曲流散民间,文人拟作乐府时常以"彻"(乐曲段落)为名重构古调。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折射出贞元至元和年间(785-820)士人阶层普遍的离乱之痛——彼时藩镇割据导致"音耗断绝"成为时代常态。

文本中的双重镜像

"闺烛无人影"二句暗合《乐府解题》所载"屏风十二曲"典故,南朝张率曾以"如影复如梦"写思妇之情。诗人巧妙化用前代意象,将烛影屏风转化为时空错位的媒介:燃烧的烛火投射出缺席者的虚影,罗屏上凝结的梦境成为现实的反面。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与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创作理念呼应。

音讯断绝的隐喻

后两句"近来音耗绝"直指唐代邮驿制度的崩坏。《唐会要》载元和四年(809)因战乱导致"驿道阻绝",恰可作为注脚。但诗人将政治现实升华为永恒的人性困境——"望君门"的动作既指向具体的长安宫阙(士人等待君王征召),亦隐喻着所有被时空阻隔的守望。这种双重解读使作品超越闺怨题材,成为中唐文人仕途困顿的集体心理写照。

音乐文学的余韵

据《教坊记》残卷推测,"第六彻"原曲或为羽调怨抑之音。诗中"无人影""有梦魂"的平仄对应(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暗合唐代乐曲"换头"结构。当文字失去音乐载体,这种格律的精密安排仍保留着某种旋律记忆,让千载之下的读者犹能听见烛花爆裂时,那一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叹息。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第六彻》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深闺思妇的孤寂与期盼,堪称唐代闺怨诗的典范之作。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其"二十字中,有无限摇曳",道出了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虚实相生
诗歌前两句构建了极具张力的空间意象:"闺烛无人影"以燃烧的烛火反衬空闺的冷寂,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烛影摇红本为欢景,著'无人'二字顿成孤凄";而"罗屏有梦魂"则转入虚幻之境,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此得到完美体现——罗屏上徘徊的梦魂,既是实写屏风刺绣的纹样,更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具象化表达。

情感的层递深化
后两句"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采用递进式抒情。宋代《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指出此诗"由夜及昼,由内而外,相思之情渐次展开"。"音耗绝"三字包含书信断绝的焦虑,而"望君门"的动作则暗含《楚辞·九歌》"望夫君兮未来"的典故。唐代诗僧皎然《诗式》中称这种写法"情在言外,旨冥句中",将无尽的等待凝固成永恒的画面。

艺术表现的留白之美
全诗最妙处在于未着一字"怨"而怨情自现。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其"不著一字愁语,而愁思溢于纸墨"。这种含蓄表达正符合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倡导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追求。诗中"终日望"的静态描写,与汉代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静写动的抒情传统。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第六彻赏析

原诗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
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名家点评

"五字凄绝,如寒露滴夜镜。'无人影'与'有梦魂'对举,虚实相生,空闺寂寥之状宛在目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音耗绝'三字力透纸背,非独言书信断绝,更暗指希望湮灭。末句'望'字尤妙,凝眸之态与绝望之心交织,古乐府遗响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篇不著一'怨'字,而怨意盘旋于烛影屏风之间。第六彻善以物象写心曲,此诗可窥其'幽微深处见惊雷'之笔力。"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艺术特色

  • 空间对照:闺烛空燃与罗屏梦魂,现实与虚幻交织
  • 时间张力:"近来"与"终日"形成短暂与漫长的心理反差
  • 结句留白:门扉意象开启无限遐想,似有马蹄声远去的听觉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