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皇祀圜丘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六变爰阕,八阶载虔。祐我皇祚,于万斯年。

佚名

译文

明皇祀圜丘乐章。寿和
唐明皇祭祀圜丘的乐章。寿和
六变爰阕,八阶载虔。
六次乐舞变换完毕,八层台阶上充满虔诚。
祐我皇祚,于万斯年。
保佑我皇的国运,延续千秋万代。

词语注释

圜丘(yuán qiū):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高坛。
六变:指祭祀乐舞的六次变化。
爰阕(yuán què):于是结束。爰,于是;阕,终止。
八阶:指圜丘的八层台阶。
皇祚(huáng zuò):皇位,国运。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亲祀圜丘。是夜长安霜重,太常卿引雅乐班于祭坛四围,笙镛在悬,羽旄纷纭。天子着十二章衮冕,步寰丘如涉星河,其时北斗垂光,紫微正曜。

《寿和》乃《唐祀圜丘乐章》十一篇之七,属太乐署改制新曲。考《旧唐书·音乐志》,玄宗初年诏张说改制乐章,此篇当为协律郎李龟年依古《昭和》旧谱重调宫商,以合"六变"之数。所谓"六变",本《周礼》"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的祭仪古法,八阶虔肃暗合《周易》"地数八"的坤象,正是盛唐以礼乐重构天人秩序的微言大义。

张说执笔时,恰值开元盛世巅峰。前岁王师破吐蕃于陇右,今岁封禅泰山礼成。故"祐我皇祚"非虚美之辞,实为"万邦协和"庆典的余韵。然细辨"于万斯年"四字,其声韵沉雄处犹带贞观遗响,似见魏徵《五郊乐章》风骨。天宝后此乐散佚,至宋仁宗时,姜夔于崇文院旧籍中得残谱,在《大乐议》中叹其"黄钟之宫,三代遗声"。

赏析

这首《明皇祀圜丘乐章·寿和》虽仅十六字,却以金石之音构筑了盛唐祭祀的庄严图景。**"六变爰阕,八阶载虔"**中,"六变"典出《周礼》"六变而天神降",指乐舞变换的完整仪式流程,而"八阶"暗合《礼记》"圜丘八阶,以象八方"的记载。两个数字意象形成时空经纬,将读者带入钟磬交鸣、旌旗逶迤的祭祀现场。

**"祐我皇祚,于万斯年"**的祈愿,呈现出典型的"颂体"特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类祝祷词通过"斯年"等《诗经》雅颂常用语(如《大雅·下武》"于万斯年"),构建了与上古礼乐传统的血脉联系。其中"皇祚"二字尤为精妙,《说文解字》释"祚"为"福也,从示乍声",字形本身便蕴含祭祀求福的原始意义。

全诗情感如青铜鼎器般沉雄浑厚。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论及唐代祭祀诗时特别推重此类作品:"以简净之笔写雍容之气,在时空的纵深感中寄托永恒之思。"四句诗如同四重礼器,分别承载着仪式进程(变)、空间秩序(阶)、祈福对象(祚)和时间维度(年),最终在"万斯年"的余韵里,完成对大唐国祚的永恒想象。

点评

《明皇祀圜丘乐章·寿和》以四言十六字凝练勾勒出盛世祭天的庄严气象。"六变爰阕"起笔即见古雅,"八阶载虔"更显登坛仪轨之森肃,如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所赞:"字如钟鼎铭文,肃穆之气透楮而出"。后二句"祐我皇祚,于万斯年"将祈愿升华为永恒意象,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评此联曰:"直承《诗经·周颂》遗韵,以简澹之笔写恢弘之思,帝王气象中犹存淳古之风"。

全篇如青铜礼器般端凝,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特别指出:"唐玄宗此作虽短,然'于万斯年'四字,实熔《尚书》《诗经》典重语汇于一炉,可见盛唐以复古为创新的文治精神"。其声律尤堪玩味,词学家唐圭璋《全唐词笺注》称:"'阕''虔''年'三押平韵,似黄钟大吕之馀响,在祭祀乐歌中独得《云门》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