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醉公子

2025年07月05日

昨日春园饮,今朝倒接z5.谁人扶上马,不省下楼时。

佚名

译文

昨日春园饮
昨天还在春日的花园里畅饮
今朝倒接z5
今早却醉得帽子都戴反了(“倒接z5”指倒戴帽子,形容醉态)
谁人扶上马
不知是谁把我扶上了马
不省下楼时
连怎么下楼的都全然不记得了

词语注释

接z5(lí):古代一种头巾,此处代指帽子
不省(xǐng):不记得,没有意识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池畔的柳絮纷扬如雪,正是新科进士们「杏园探花」后的微醺时分。《醉公子》这首杂曲歌辞,便从这般唐韵流淌的画卷中迤逦而来。

考《乐府诗集》卷八十,此调本属北朝民歌,至唐时已演变为描写贵族子弟醉态的流行曲辞。中晚唐之际,社会风气渐趋浮华,诗人王建曾叹「琵琶先抹六么头,小管丁宁侧调愁」,正是此类宴乐盛行的写照。诗中「倒接䍦」的细节尤为精妙——䍦帽本为魏晋士人标志,唐人却故意反戴,这种佯狂之态与李白「脱帽露顶王公前」的醉态一脉相承,暗含对礼法的微妙嘲弄。

细究「谁人扶上马」的诘问,实则藏着更深的时代隐喻。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迈,至此已化作「不省下楼时」的茫然。敦煌残卷中另载有「阿谁扶上马」的异文,民间口语的鲜活与官体诗的雅致在此碰撞,恰似盛唐气象向中唐世相的过渡——那些曾经「银鞍白马度春风」的贵公子,终在安史之乱后的酒盏里,照见自己踉跄的影子。

此诗虽仅二十字,却似一扇雕花绮窗:窗外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集体记忆,窗内是「醒后自看红烛残」的个体觉醒。当后世晏几道写下「醉帽檐头风细」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份醉意早在三百年前的唐坊酒肆间,就已酿出了最动人的诗意。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醉公子》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醉客的憨态,短短二十字间流淌着唐人特有的洒脱与幽默。诗人撷取"春园饮宴"与"醉倒街头"两个片段,通过时空的骤然转换,将酩酊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昨日春园饮"五字展开一幅唐人春宴图,仿佛可见曲江畔罗帷轻扬、觥筹交错的盛况。而"今朝倒接䍦"的急转直下,令画面陡然跌入市井巷陌——接䍦(头巾)倒戴的醉汉,成为最生动的市俗风情画。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写醉态入髓",确乎道出了诗人捕捉生活细节的功力。

后两句的设问尤见精妙,"谁人扶上马"的困惑与"不省下楼时"的茫然相映成趣。醉客记忆的断裂处,恰是诗意的生长点。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空白写沉醉",这种留白艺术让人自然联想到《世说新语》里山简"倒著白接䍦"的典故,但比之魏晋风度的刻意张扬,此诗更多了份唐人的真率。

全诗意象选择极具典型性:春园暗示着韶光易逝的隐秘忧伤,倒戴的头巾成为颠覆秩序的快乐符号,而"马"这个意象既延续了《诗经·有駜》的宴饮传统,又暗合唐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生命张扬。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醉眼观物"的写法,实则是对礼教束缚的温柔反抗。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藏着深切的共情。没有道德评判,只有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欣赏。这种态度令人想起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却又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当代学者葛晓音认为,此类作品体现了盛唐时期"贵族文化与平民趣味的水乳交融",在戏谑中透露出对人性弱点的宽容与理解。

点评

醉公子·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昨日春园饮,今朝倒接䍦。
谁人扶上马,不省下楼时。

名家点评:

  • 明·杨慎《升庵诗话》
    "四语如连环锁子,写醉态入髓。'倒接䍦'三字尤奇绝,非醉眼观世不能道此。末二句一问一懵,真乃画魂手也。"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寥寥二十字,曲尽公子醉归神理。'不省下楼时'五字,是酒徒三昧语,较'扶得醉人归'更饶昧外之味。"

  •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不着一'醉'字,而酩酊之态跃然。'倒接䍦'写颠蹶之状,'谁人扶'传恍惚之神,末句尤见公子豪纵本色,忘却来路正是记得醉处。"

  • 当代叶嘉莹《迦陵谈诗》
    "此诗以蒙太奇手法剪接醉前醉后,'春园饮'与'倒接䍦'形成艳丽与狼狈的张力,末二句的时空断裂感,恰是酒神精神的诗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