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池畔的柳絮纷扬如雪,正是新科进士们「杏园探花」后的微醺时分。《醉公子》这首杂曲歌辞,便从这般唐韵流淌的画卷中迤逦而来。
考《乐府诗集》卷八十,此调本属北朝民歌,至唐时已演变为描写贵族子弟醉态的流行曲辞。中晚唐之际,社会风气渐趋浮华,诗人王建曾叹「琵琶先抹六么头,小管丁宁侧调愁」,正是此类宴乐盛行的写照。诗中「倒接䍦」的细节尤为精妙——䍦帽本为魏晋士人标志,唐人却故意反戴,这种佯狂之态与李白「脱帽露顶王公前」的醉态一脉相承,暗含对礼法的微妙嘲弄。
细究「谁人扶上马」的诘问,实则藏着更深的时代隐喻。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迈,至此已化作「不省下楼时」的茫然。敦煌残卷中另载有「阿谁扶上马」的异文,民间口语的鲜活与官体诗的雅致在此碰撞,恰似盛唐气象向中唐世相的过渡——那些曾经「银鞍白马度春风」的贵公子,终在安史之乱后的酒盏里,照见自己踉跄的影子。
此诗虽仅二十字,却似一扇雕花绮窗:窗外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集体记忆,窗内是「醒后自看红烛残」的个体觉醒。当后世晏几道写下「醉帽檐头风细」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份醉意早在三百年前的唐坊酒肆间,就已酿出了最动人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