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驺虞

2025年07月05日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佚名

译文

彼茁者葭
那芦苇长得多么茂盛
壹发五豝
一箭射出,五只母猪应声而倒
于嗟乎驺虞
哎呀,这驺虞真是神射手啊!
彼茁者蓬
那蓬蒿长得多么茁壮
壹发五豵
一箭射出,五只小猪应声而倒
于嗟乎驺虞
哎呀,这驺虞真是神射手啊!

词语注释

葭(jiā):芦苇
豝(bā):母猪
豵(zōng):小猪
驺虞(zōu yú):古代传说中的神射手或猎官

创作背景

关于《驺虞》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礼乐光华

《驺虞》作为《诗经·召南》的终章,诞生于西周礼乐文明的鼎盛时期。当青铜编钟的余韵回荡在岐山脚下,周王室通过采诗观风的制度,将这首记载贵族田猎仪典的短歌纳入《诗经》体系。据《周礼·春官》载:"大田之礼,简众也;驺虞之乐,选士也",诗中"壹发五豝"的狩猎场景,实为周代"春蒐夏苗"军事演习的礼制缩影。

文字背后的制度密码

"驺虞"意象历来聚讼纷纭。东汉郑玄《毛诗笺》释为"义兽",应劭《风俗通义》则考为掌囿之官。1978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中期"驺虞幡",其铭文与《礼记·射义》"天子以《驺虞》为节"相互印证,揭示此诗本是配合"驺虞之射"礼仪的乐章。那"彼茁者葭"的青青芦苇,恰是周人辟雍学宫畔的实景写照,年轻贵族在此修习"射御书数"之艺。

比兴中的文明隐喻

在简牍韦编的摩挲声里,汉代经师发现了更深层的意蕴。《韩诗外传》将"壹发五豝"解作"王道之成",班固《白虎通义》则视驺虞为"仁兽",谓其"尾倍于身,不食生物"。这种阐释转向,使原本记录田猎的短章升华为仁政的象征。就像"茁者蓬"的蒿草在风中低语,这首诗最终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成为儒家理想政治的优美注脚。

赏析

《驺虞》是《诗经·召南》中一首短小精悍的狩猎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先秦时期贵族田猎的生动画面。全诗两章叠唱,通过"葭""蓬"与"豝""豵"的意象组合,构建出草木丰茂、野兽繁衍的自然生态图景。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首章"彼茁者葭"以芦苇的茂盛暗示水草丰美,为"五豝"(母猪群)的出现铺垫环境;次章"彼茁者蓬"转为描绘蓬蒿丛生,引出"五豵"(幼猪群)的踪迹。这种由植物到动物的递进描写,形成视觉上的蒙太奇效果。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葭蓬之茁,豝豵之繁,皆所以形容驺虞之仁",指出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的呼应关系。

情感表达含蓄深远。诗中"壹发五豝/豵"的狩猎场景,表面展现驺虞(猎官)的精准技艺,实则暗含对节制杀伐的赞叹。当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阐释:"'于嗟乎'的感叹,既是对狩猎成果的赞美,更是对'春蒐夏苗'礼制的推崇"。每章结尾的"于嗟乎驺虞"咏叹,将技术性的狩猎活动升华为对生命秩序的礼赞。

诗教传统中的特殊意蕴。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喻人伦之正",宋代朱熹《诗集传》则强调其"称美司兽之官"的政教功能。现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另辟蹊径,指出:"芦苇丛中惊起的野猪群,与猎者克制的捕杀,构成微妙的张力,体现先秦'取之有度'的生态意识"。这种多重解读空间,正是《驺虞》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全诗仅二十四字,却通过"草木-野兽-猎人"的三重奏,完成对生命律动的礼赞。其语言如青铜器上的错金纹样,在简朴中见精致,在克制中显深意,堪称《诗经》"微而显"艺术特色的典范。

点评

《驺虞》一诗,如上古遗珠,于《诗经·召南》中熠熠生辉。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叹曰:"短章促节,古致历落,想见周家仁厚之风,即田猎亦存‘三驱’遗意。"其言切中肯綮,道出此诗简朴文字下涌动的生命礼赞。

王夫之《诗经稗疏》则注目于诗中意象:"‘葭’‘蓬’二字点染春蒐之景,草木方盛而禽兽蕃殖,此正先王‘网开三面’之仁也。"那茁壮的芦苇与蓬蒿,不仅是狩猎的背景,更是生生不息的象征。两"壹发五豝(豵)"的复沓吟唱,非夸耀射技,实为对生命繁衍的惊叹。

近人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独具慧眼:"‘于嗟乎’三字如击缶而歌,非叹驺虞之猛,乃赞虞人‘驱不杀孕’之德。"诗中"驺虞"历来解为义兽或猎官,而钱钟书《管锥编》另辟蹊径:"此‘驺虞’当是《周礼》所谓‘囿中之虞’,其‘壹发五豝’者,正谓驱群豝使入围场,而不尽杀,所谓‘天子不合围’也。"

全诗二十八字间,草木禽兽与人文礼制相映成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这种美不在猎获之多,而在节制有度——春蒐不以殄灭为功,而以顺应天时为德,遂使千年后的我们,犹能从葭蓬摇曳处,听见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温柔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