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采桑

2025年07月05日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佚名

译文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自古以来战争频繁,人们历来崇尚武力。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长驱直入千里远征,一举平定边疆叛乱。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手持宝剑征战沙漠,凯歌传遍整个京城。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寄语天下的将领们,必须建立显赫战功。

词语注释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力。
长驱:长途快速行军。
两蕃:指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按剑:手按宝剑,表示准备战斗。
帝京:皇帝所在的京城。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边关时,戍楼残阳将斑驳的矛戈映作满地碎金。那传唱于《采桑》曲调中的金戈铁马之声,实是盛唐气象在乐府诗中的回响。天宝年间,玄宗开边之意未歇,河西走廊的沙砾间尚回荡着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马蹄声。诗人以乐府旧题铸新词,让"按剑从沙漠"的铿锵与"歌谣满帝京"的荣光,在五言律句中碰撞出火星。

考《乐府诗集》卷八十,此曲本当咏采桑女罗敷之事,然唐人惯以旧瓶装新酿。彼时教坊新声迭出,边塞捷报频传,遂有文士撷取"长驱千里去"的壮语入曲。敦煌残卷P.2555中相似题材的乐舞记载,恰印证了这类诗作曾配健舞于宫宴。那"一举两蕃平"的豪言背后,藏着开元年间王忠嗣连破奚与契丹的旧影,亦预演着天宝后期哥舒翰收取九曲的凯歌。

然细辨"寄言天下将"之句,字缝间忽见霜刃寒光。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中"立事成功"的勖勉,与此诗末句如出一辙。当诗人将"须立武功名"的期许掷向戍边将士时,长安城内的羯鼓正伴着《伊州》《凉州》等新翻胡乐,把开疆拓土的渴望谱成永夜狂欢。这般诗乐交融的盛况,终在渔阳鼙鼓声中化作《采桑》曲里最后的铁马冰河。

赏析

暮色中的边塞长歌在《杂曲歌辞·采桑》中化作金戈铁马的铿锵韵律,这首被《乐府诗集》收录的军旅诗篇,以青铜剑刃般的文字刻画出盛唐时期的尚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诗"将征战主题提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在短短四十字中构建起壮阔的时空维度。

"自古多征战"的起笔如敦煌壁画中的烽燧,在时间纵轴上铺开千年征伐史。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以史诗笔法写军旅"的手法,使诗歌"获得超越具体战役的永恒性"。当"长驱千里"与"一举两蕃"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张力,王兆鹏在《唐诗经典品读》中赞叹这是"用地理距离丈量英雄气概"的典范。

按剑动作与沙漠意象的碰撞最具艺术感染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析此为"刚柔相济的典型盛唐意象"——冷硬的剑锋衬着无垠的柔沙,恰似"功名心与自然美的交响"。而帝京歌谣的虚写,被《唐代边塞诗新论》视为"最精妙的凯旋仪式",用声音的涟漪替代了俗套的旌旗描写。

结尾的"寄言"转折尤见匠心,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强调这是"从叙事到抒怀的升华",将个人战功转化为普世价值追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须立"二字体现的盛唐气质:"不是劝诫而是宣言,带着青春帝国特有的自信锋芒。"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如青铜编钟般奏响双重旋律。表层是"歌谣满帝京"的豪迈,深层却藏着"自古多征战"的苍凉。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诗人用荣耀的金粉,书写着对战争本质的终极追问。"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使这首军旅诗超越了简单的主旋律赞歌,成为盛唐精神的多棱镜。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采桑

此诗以金戈铁马之笔,写尽大唐边塞雄风。明人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点:"'按剑从沙漠'五字,如见烽燧照夜,将军环甲而立,气韵沉雄直追汉魏乐府。"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须立武功名'一语,非止勖励将士,实乃盛世之音,勃然有贞观遗响。"

"长驱千里去"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如快鹘掠霄,瞬息万里,却以寻常语道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赏其转承之妙:"由'歌谣满帝京'之欢腾,忽转'寄言天下将'之肃穆,犹闻羯鼓声中断入玉笛清音。"

至若"自古多征战"起笔,历代诗家皆许为"直溯《国风》'王于兴师'之旨"(翁方纲《石洲诗话》)。此诗骨力遒劲处,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盛唐气象,半在边塞。此作虽短,已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