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陆州歌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共得烟霞径,东归山水游。萧萧望林夜,寂寂坐中秋。

佚名

译文

共得烟霞径
一同踏上云雾缭绕的山间小径
东归山水游
向东归去,畅游山水之间
萧萧望林夜
夜晚望着萧瑟的树林
寂寂坐中秋
静静地独坐在这中秋时节

词语注释

烟霞:yān xiá,指云雾缭绕的美景
萧萧:xiāo xiāo,形容风声或草木摇落的声音
寂寂:jì jì,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陆州的官道上正掠过一队东归的马车。开元末年的风裹挟着盛唐最后的余温,将车帘掀起一角,露出诗人凝望群山的侧影——那正是《陆州歌》第二首诞生的时刻。

天宝年间的政治阴云尚未完全聚拢,但敏感的文人已从张九龄罢相的余波中嗅到山雨欲来的气息。诗人以"烟霞径"为喻,看似写终南山缭绕的云霭,实则是宦海浮沉后的顿悟。史载唐代官员外放多取道蓝田辋川,这条被王维吟咏过的东归之路,此刻在车轮下延伸成通向精神原乡的轨迹。

"萧萧望林夜"的秋声里,藏着安史之乱前夜特有的寂静。唐人《教坊记》载《陆州》本为西凉部大曲,经玄宗朝改制后渐染江南清商韵味。诗人独坐中宵时,或许正听见远处驿亭飘来的残谱,那断续的琵琶声与林间落叶构成双重韵律,恰似盛唐气象将倾时文人们矛盾的内心节拍。

检校尚书郎的官衔在身,却写出"寂寂坐中秋"的疏淡,这种仕与隐的张力正是开元天宝之际士人群体的集体症候。敦煌残卷中同时期的边塞诗总带着金戈铁马的喧嚣,而这首小令却以水墨般的笔触,在帝国最辉煌的年代提前勾勒出了文人精神的归途。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陆州歌第二》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唐人隐逸山水的典型意象,展现了盛唐山水诗"空寂超旷"的美学特质。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类作品"将瞬间的禅意凝冻在自然画面里",此诗正是通过"烟霞径""萧萧林夜"等意象群,构建出一个遗世独立的精神家园。

"共得烟霞径"开篇即显出世之志,"烟霞"二字在《唐诗品汇》中被视为"隐逸符号",其朦胧质感暗合道家"与物同化"的哲学。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山水诗最重路径意象,总在可行可止间",这条若隐若现的小径,恰是诗人精神轨迹的物化呈现。

"萧萧望林夜"句深得王孟诗派精髓,"萧萧"叠字运用被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赞为"天籁之音"。月光穿透疏林的视觉意象,与"坐中秋"的触觉感受交融,形成通感艺术。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提及此联:"以身体丈量时空,将永恒感注入刹那的静观"。

末句"寂寂坐中秋"的"坐忘"姿态,暗含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的哲学意味。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认为这类诗句体现了"禅定的时间体验",诗人成为山水的一部分,达到"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那浸润着秋意的寂静,不是空虚而是充盈,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从"游"到"坐"的动作转换,实则是精神从尘世向超验的飞升。正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所言:"唐人短章往往在空间转换中暗藏悟道历程",这首小令正是以最经济的语言,完成了最深邃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
"五言绝调,妙在不着痕迹。'萧萧'二句,以动衬静,恍见幽人独坐,万籁俱寂中自有天地清音。"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叹:
"陆州歌第二如空谷跫音,二十字中藏千里烟霞。'望林'与'坐秋'对举,时空交汇处,尽显王孟山水诗派遗韵。"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附论提及:
"此作以简淡之笔构深邃之境,'共得'二字尤见功力——非独行客之游,乃与烟霞共赴山水之约,物我两忘,唐人气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