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陆州的官道上正掠过一队东归的马车。开元末年的风裹挟着盛唐最后的余温,将车帘掀起一角,露出诗人凝望群山的侧影——那正是《陆州歌》第二首诞生的时刻。
天宝年间的政治阴云尚未完全聚拢,但敏感的文人已从张九龄罢相的余波中嗅到山雨欲来的气息。诗人以"烟霞径"为喻,看似写终南山缭绕的云霭,实则是宦海浮沉后的顿悟。史载唐代官员外放多取道蓝田辋川,这条被王维吟咏过的东归之路,此刻在车轮下延伸成通向精神原乡的轨迹。
"萧萧望林夜"的秋声里,藏着安史之乱前夜特有的寂静。唐人《教坊记》载《陆州》本为西凉部大曲,经玄宗朝改制后渐染江南清商韵味。诗人独坐中宵时,或许正听见远处驿亭飘来的残谱,那断续的琵琶声与林间落叶构成双重韵律,恰似盛唐气象将倾时文人们矛盾的内心节拍。
检校尚书郎的官衔在身,却写出"寂寂坐中秋"的疏淡,这种仕与隐的张力正是开元天宝之际士人群体的集体症候。敦煌残卷中同时期的边塞诗总带着金戈铁马的喧嚣,而这首小令却以水墨般的笔触,在帝国最辉煌的年代提前勾勒出了文人精神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