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邶风·燕燕

2025年07月05日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佚名

译文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子飞翔,羽翼参差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这个姑娘要出嫁,远送她到郊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目送她直到看不见,泪落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燕子飞翔,忽上忽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这个姑娘要出嫁,远行送她离去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目送她直到看不见,久久站立哭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燕子飞翔,鸣声忽高忽低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这个姑娘要出嫁,远送她到南边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目送她直到看不见,实在让我心伤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二妹为人可信任,心地诚实深厚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既温柔又贤惠,为人善良谨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常思先父的教诲,以此勉励我自己

词语注释

差池(chā chí):参差不齐
颉(xié):向上飞
颃(háng):向下飞
伫(zhù)立:长时间站立
仲氏:指排行第二的女子,这里指二妹
塞渊:诚实深厚
勖(xù):勉励

创作背景

暮春的卫国郊野,双燕划破苍茫的天际,羽翼参差如裁碎云影。彼时庄姜伫立在沾衣的晨露中,目送戴妫的马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淇水之畔的薄雾里——这是《诗经》中最古老的送别场景,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滴明确可考的姊妹泪。

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这场发生在公元前720年的离别,承载着卫国宫闱最沉重的政治阴霾。庄姜作为齐侯之女、卫庄公正妻,与陈国女子戴妫在共侍君王的岁月里结下超越宫斗的深情。当戴妫之子州吁弑君篡位,这位来自陈国的侧室被迫归返故国。刘向《列女传》以"涕泣而别"四字,为《燕燕》的创作埋下伏笔。

三叠"燕燕于飞"的起兴,暗合着《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的物候记录。颉颃翻飞的春燕,既是对离别时节的忠实记载,更是对"之子于归"命运的隐喻——戴妫如候鸟般被迫迁徙的身影,在庄姜的泪眼中与翩跹的燕影重叠。郑玄笺注特别指出"远送于南"的方位细节,正对应着陈国在卫国以南的地理特征。

末章"先君之思"的嘱托,透露出这场离别远超私人情谊的政治重量。《毛诗序》认为此诗"卫庄姜送归妾也",而"勖寡人"的自称,揭示庄姜作为未亡人对合法继承权的坚守。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哀婉之音,跌宕往复,三百篇中殆无其匹。"那沾湿简册的泪水,最终凝成了中国送别诗最古老的母题。

赏析

《燕燕》被清代学者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其动人处在于将离愁别绪化作天地间最轻盈的飞翔意象。那双在春风中"差池其羽"的燕子,翅膀参差舒展的模样,恰似送别者欲言又止的哽咽。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燕燕'二语,状景描情,宛然在目",那上下翻飞的燕影与哽咽难言的人影,在邶地的原野上叠合成永恒的送别图景。

三章复沓中,燕子的飞行轨迹暗合情感律动。"颉之颃之"的盘旋不下,对应着送行者"伫立以泣"的不忍离去;"下上其音"的鸣叫忽高忽低,恰似"实劳我心"的愁绪起伏。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燕燕'以鸟之双飞反衬人之孤立,以自然之自在映照人事之无奈",那双宿双飞的燕子越是轻盈自在,越显出送别者的脚步沉重如铅。

末章笔锋陡转,从飞翔的燕子落到"仲氏任只"的品德赞美。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段"忽插入被送者之贤德,看似突兀,实乃悲情至极处的克制表达"。那"终温且惠"的品格描写,使离别的哀伤获得道德情感的升华,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解:"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非徒伤别,乃见君臣朋友相规之义"。燕子飞远的天空下,流淌着中国文学最初也最醇厚的别离情味。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王士禛《池北偶谈》评此诗曰:"《燕燕》之诗,许彦周称为万古送别之祖。余读之,觉其情意缠绵,音节凄婉,真可泣鬼神而感风雨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则云:"'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黯然销魂之笔,不须摹写折柳牵衣,已令人肠回气结矣。末章转入'先君之思',将儿女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思,此正《国风》温柔敦厚之极致。"

方玉润《诗经原始》独具慧眼:"通篇止就'燕燕'兴象着笔,而'差池''颉颃''下上'六字,极尽飞鸟姿态。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末章忽追念'先君',如孤雁哀鸣忽闻钟磬,顿使全篇境界升华。"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另辟蹊径:"'泣涕如雨'与'伫立以泣',非简单重复,前者状泪之滂沱,后者写情之凝滞。正如燕飞之'差池''颉颃''下上',皆以细微变化见深情往复,此《诗经》重章叠句之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