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卫国郊野,双燕划破苍茫的天际,羽翼参差如裁碎云影。彼时庄姜伫立在沾衣的晨露中,目送戴妫的马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淇水之畔的薄雾里——这是《诗经》中最古老的送别场景,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滴明确可考的姊妹泪。
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这场发生在公元前720年的离别,承载着卫国宫闱最沉重的政治阴霾。庄姜作为齐侯之女、卫庄公正妻,与陈国女子戴妫在共侍君王的岁月里结下超越宫斗的深情。当戴妫之子州吁弑君篡位,这位来自陈国的侧室被迫归返故国。刘向《列女传》以"涕泣而别"四字,为《燕燕》的创作埋下伏笔。
三叠"燕燕于飞"的起兴,暗合着《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的物候记录。颉颃翻飞的春燕,既是对离别时节的忠实记载,更是对"之子于归"命运的隐喻——戴妫如候鸟般被迫迁徙的身影,在庄姜的泪眼中与翩跹的燕影重叠。郑玄笺注特别指出"远送于南"的方位细节,正对应着陈国在卫国以南的地理特征。
末章"先君之思"的嘱托,透露出这场离别远超私人情谊的政治重量。《毛诗序》认为此诗"卫庄姜送归妾也",而"勖寡人"的自称,揭示庄姜作为未亡人对合法继承权的坚守。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哀婉之音,跌宕往复,三百篇中殆无其匹。"那沾湿简册的泪水,最终凝成了中国送别诗最古老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