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的诞生,恰似一脉江水从西周初年的荆楚大地蜿蜒而来。当周王朝的礼乐文明与江汉流域的蛮荒气息相遇,樵唱与巫风交织的山水间,便孕育出这般怅惘清远的歌谣。
历史学家从"翘翘错薪"的刈楚刈蒌中,窥见汉水之滨樵夫的身影。那些被捆扎的荆条与蒌蒿,原是周代婚礼中燎炬的象征,却在此处化作求而不得的隐喻——樵夫手中的柴薪愈是齐整,对"游女"的思慕便愈显荒芜。汉水烟波中若隐若现的神女形象,或许正是楚地古老水神祭祀的遗响,《韩诗外传》称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的传说,恰与此诗形成遥远的互文。
地理的阻隔被诗人赋予哲学意味。"不可休思""不可求思"的叠唱,将汉水与长江的浩渺,升华为周代先民对生命界限的认知。那些渡不过的江水,如同《诗经》时代难以逾越的礼制鸿沟,樵夫对游女的遥望,实则是凡俗与神性、现实与理想永恒的暌隔。而"言秣其马"的殷勤,又让这份绝望的相思透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当楚地的水雾漫过宗周的礼乐藩篱,便凝成这般既哀而不伤,又艳而不妖的文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谓之"此诗即为山水阻隔作",却不知这阻隔中,正藏着华夏文明最初的诗意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