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广

2025年07月05日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佚名

译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方有高大的树木,却无法在树下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水边有美丽的女子,却难以追求。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汉水如此宽广,难以游过。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江水如此悠长,难以乘筏渡过。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杂草丛生,我要割取那荆条。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若那姑娘肯嫁我,我愿喂饱她的马。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杂草丛生,我要割取那蒌蒿。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若那姑娘肯嫁我,我愿喂饱她的小马驹。

词语注释

休思:休息。思,语气助词,无实义。
游女:出游的女子,或指汉水女神。
方:竹木编制的筏子,此处指乘筏渡河。
翘翘: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
错薪:杂乱的柴草。
刈(yì):割。
楚:荆条,一种灌木。
秣(mò):喂牲口。
蒌(lóu):蒌蒿,一种水草。
驹:小马。

创作背景

《汉广》的诞生,恰似一脉江水从西周初年的荆楚大地蜿蜒而来。当周王朝的礼乐文明与江汉流域的蛮荒气息相遇,樵唱与巫风交织的山水间,便孕育出这般怅惘清远的歌谣。

历史学家从"翘翘错薪"的刈楚刈蒌中,窥见汉水之滨樵夫的身影。那些被捆扎的荆条与蒌蒿,原是周代婚礼中燎炬的象征,却在此处化作求而不得的隐喻——樵夫手中的柴薪愈是齐整,对"游女"的思慕便愈显荒芜。汉水烟波中若隐若现的神女形象,或许正是楚地古老水神祭祀的遗响,《韩诗外传》称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的传说,恰与此诗形成遥远的互文。

地理的阻隔被诗人赋予哲学意味。"不可休思""不可求思"的叠唱,将汉水与长江的浩渺,升华为周代先民对生命界限的认知。那些渡不过的江水,如同《诗经》时代难以逾越的礼制鸿沟,樵夫对游女的遥望,实则是凡俗与神性、现实与理想永恒的暌隔。而"言秣其马"的殷勤,又让这份绝望的相思透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当楚地的水雾漫过宗周的礼乐藩篱,便凝成这般既哀而不伤,又艳而不妖的文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谓之"此诗即为山水阻隔作",却不知这阻隔中,正藏着华夏文明最初的诗意与哀愁。

赏析

《汉广》以水岸相隔的意象,构筑了一场永恒的精神守望。诗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复沓吟唱,如波浪般层层推涌着求而不得的怅惘。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不可'二字重言喟叹,将地理阻隔转化为心理距离",那浩渺江水既是真实的天堑,更是礼教规范的隐喻象征。

"翘翘错薪"的薪刈意象尤为耐人寻味。朱熹《诗集传》解为"以错薪起兴而咏秣马",学者程俊英进一步阐释:"刈楚、刈蒌的劳作场景,暗示着抒情主人公试图通过物质准备跨越精神鸿沟"。当"言秣其马"的迎亲幻想与"不可方思"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时,方玉润《诗经原始》所称的"可见而不可求"的悲剧美便油然而生。

诗中"游女"意象更值得玩味。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将其与汉水女神传说相联系,认为"这种若即若离的神女形象,实则是理想化情感的投射"。而三章中马与驹的意象递变,正如余冠英《诗经选》所注:"由壮马到幼驹的转换,暗示着等待时间的绵长与希望之微弱"。

全诗最动人的是克制中的深情。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激赏其"哀而不伤"的抒情艺术:"连用四个'不可'却无怨怼之气,在永恒的叹息中保持着温柔敦厚"。这种以空间阻隔表现心理距离的手法,后来演变为中国文学中经典的"秋水伊人"母题,其源头正可追溯至这首江汉之畔的古老歌谣。

点评

《汉广》一诗,以水之浩渺喻情之不可及,其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

近人钱钟书先生亦在《管锥编》中赞叹:"'汉之广矣'四句,复沓重章,一唱三叹,将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水之广永,正见情之绵长;不可泳方,恰似爱之难遂。"

诗中"不可"二字连用,如闻叹息之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汉广》之词,最得风人之致。'不可休思'、'不可求思',连用'不可',而哀怨之情毕现。此所谓'一唱三叹'者也。"

那浩渺的汉水,那无边的长江,既是自然的天堑,也是心灵的屏障。游女不可求,犹如乔木不可依,此中况味,令人怅然。而樵夫刈薪秣马之想,更见情之真挚。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将求之不得的苦闷,化作永恒的叹息,在千年的时空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