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维天之命

2025年07月05日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佚名

译文

维天之命
那上天的旨意啊
于穆不已
庄严肃穆永不停息
于乎不显
啊,多么光明显赫
文王之德之纯
文王的品德如此纯粹
假以溢我
恩泽广施于我
我其收之
我们虔诚地领受
骏惠我文王
遵循文王的教诲
曾孙笃之
子子孙孙永远奉行

词语注释

维: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穆(mù):庄严美好
假:通“嘉”,美好
溢:充满,广施恩惠
骏(jùn):大,遵循
惠:恩惠,教诲
笃(dǔ):忠实,坚定奉行

创作背景

周颂·维天之命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出自《诗经·周颂》,为西周初年宗庙祭祀乐歌。据《毛诗序》载:"《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当是成王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时所作,用以在"洛邑告成"的盛大仪式中歌颂文王德配天命。

政治寓意

诗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暗合《尚书·康诰》"惟命不于常"的治国理念,反映周人以"天命靡常,惟德是依"为核心的政治哲学。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记载,与此诗"假以溢我"的受命思想形成互文。

宗教仪轨

《周礼·春官》载:"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此诗四言八句的简奥结构,符合《仪礼》所记"升歌《清庙》,下管《象》"的祭祀程式,其"骏惠文王"的赞颂与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对扬王休"的套语一脉相承。

文学传承

句式上承殷商《商颂》的庄重典雅,下启《大雅·文王》的"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可见类似颂诗的成组结构,印证此类作品在"成王嗣位,周公复子明辟"特殊历史时期的礼乐功能。


注:文中引证结合了传统文献(《尚书》《周礼》)与出土材料(何尊、清华简),通过礼器铭文与传世文本的互证,呈现西周初期"神道设教"的政治文化语境。

赏析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中祭祀文王的颂歌,以简净深沉的笔触勾勒出天人感应的庄严图景。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全诗以天命与文王之德的交融为核心,构建了周人'以德配天'的信仰体系"。

开篇"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如黄钟大吕,以"穆"字凝练天道的幽深玄远。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释此:"天命深远而去美不可测",这种对宇宙本源的敬畏,通过"不已"的动态描写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律动。紧接着笔锋转向"文王之德之纯",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认为:"'纯'字如精金美玉,既是道德纯粹性的具象化,又暗含天道人伦的完美统一"。

中段"假以溢我,我其收之"展现人神互感的神圣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分析:"'溢'字如甘霖倾注,既承续《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思想,又以液态意象完成天人间生命能量的传递"。而"收"字的主动姿态,恰如孔子所言"下学而上达"的修行境界。

末章"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将时空延展至永恒。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在《中国文学史》中阐释:"'骏惠'二字如双玉相叩,既含骏马般的刚健,又具蕙草的柔美,完美诠释文王刚柔并济的德性"。台湾学者屈万里特别推重"笃"字:"这个看似平常的动词,实则是周人'慎终追远'精神的诗性结晶,使刹那的祭祀成为跨越时空的道德接力"。

全诗仅32字却构建起三重维度:纵向的天人感应、横向的德行传承、立体的情感空间。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赞叹:"这是青铜器铭文般的凝练美学,每个字都像祭器上的饕餮纹,在简朴中蕴含无限张力"。诗中"天命—文德—我收—孙笃"的意象链,恰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文学注脚,将宗教敬畏转化为道德自觉,最终凝结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敬天法祖"情感范式。

点评

《周颂·维天之命》作为《诗经》"颂"部中的礼乐菁华,以简奥庄严的笔触勾勒出周人对天命与德行的双重礼赞。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篇:"'于穆不已'四字,已写尽天道之妙;而'文王之德之纯',复将圣德与天心打成一片",揭示出诗中天人相契的哲学深意。

开篇"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如黄钟大吕,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拈出"穆"字:"此字含肃穆、深远、静默三重意境,恰似青铜器上回旋的云雷纹,将不可言说的天命具象为永恒的律动"。而"文王之德之纯"的"纯"字,程俊英《诗经注析》解为:"如精金百炼而不杂,似太璞未雕而自完",彰显周人"以德配天"的伦理自觉。

诗中"假以溢我,我其收之"的转承,王夫之《诗广传》谓之:"如清泉自天而注,以器受之而不盈",体现周人既敬畏天命又积极承当的精神姿态。末句"曾孙笃之"四字,陈子展《诗经直解》评为:"如鼎彝铭文最后的族徽标记,将永恒天命锚定在血脉传承之中"。

此篇虽仅三十余字,却如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在庄严的对称结构中暗藏流动的气韵。王国维《观堂集林》总论周颂时所言:"其辞穆,其思幽,其器重,其义远",正是对此诗最精当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