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狡童

2025年07月05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佚名

译文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那个狡猾的小伙子啊,不肯与我说话啊。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正是因为你的缘故,让我食不下咽啊。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那个狡猾的小伙子啊,不肯与我共餐啊。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正是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无法安眠啊。

词语注释

狡童(jiǎo tóng):狡猾的小伙子,此处带有亲昵或嗔怪的意味。
维(wéi):通“惟”,表示因为、由于。
息(xī):此处指安睡、休息。

创作背景

《郑风·狡童》诞生于春秋时期郑国的溱洧之畔,其创作背景如一幅浸透先秦风情的绢帛,在历史经纬间若隐若现。当周王室式微而诸侯国风俗各异的时代,郑卫之地犹以"淫声"著称,《礼记·乐记》载其"趋数烦志",恰为这首炽烈情诗提供了鲜活的土壤。

考古发现的郑国编钟纹饰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青年男女"伊其相谑"的欢笑。诗中"狡童"之谓并非贬斥,而是带着嗔怪的爱称,如同青铜器上蟠螭纹的缠绵曲折。1975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其展翅欲飞的仙鹤,恰似诗中女子被爱情灼烧的悸动——既不能安然进食("不能餐"),亦无法平静休憩("不能息")。

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郑国"土狭而险,山居谷汲",促生了直率奔放的民风。这首诞生于溱洧流域的诗歌,其比兴手法如水中荇菜摇曳,以"不与我言""不与我食"的日常细节,折射出先秦女子在礼教尚未严苛时,敢于将情爱苦闷谱入歌谣的勇气。那反复咏叹的"维子之故",恰似出土的战国楚简墨迹,在时光剥蚀处仍透出执着的温度。

透过青铜爵中荡漾的酒浆,我们仿佛看见采诗官行走在郑国的阡陌间,将这首沾染着晨露与叹息的歌谣,永远镌刻在了《诗经》的竹简之上。

赏析

这首古老歌谣以炽烈直白的口吻,勾勒出恋爱中少女的嗔怪与煎熬。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狡童"的称谓妙趣横生:"'狡'字非真斥其狡黠,实乃爱极而反语相戏,犹今人所谓'冤家',嗔中带喜,怨里含娇。"

意象的巧妙经营
全诗围绕"不言""不食"两个日常场景展开。程俊英《诗经译注》分析道:"诗人刻意选取共餐、交谈这两个最具亲密感的日常片段,通过它们的缺席,反向堆砌出浓烈的失落感。'不能餐''不能息'的夸张表述,正是先秦民歌'以浅语写深情'的典型手法。"

情感的层递渲染
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其情感递进之妙:"由'不能餐'至'不能息',痛苦程度层层加深。前者尚是茶饭不思的表层困扰,后者已演变为辗转难眠的精神煎熬,恰似后世李清照'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之先声。"

修辞的复沓之美
夏传才《诗经讲座》特别称许其章法:"重章叠句间仅变换'言'与'食'、'餐'与'息'四字,却形成情感涟漪般的扩散效果。这种回环咏叹的节奏,既保留民歌本色,又暗合心跳的律动,将恋爱中的焦灼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心理的折射
傅斯年在《诗经讲义》中揭示其社会意义:"诗中女子敢于直抒胸臆而不假掩饰,折射出先秦时期相对开放的婚恋观念。'维子之故'的反复强调,凸显个体情感价值在先秦人际关系中的觉醒,较之汉儒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更为本真动人。"

点评

此诗以"狡童"为题,实乃《诗经·郑风》中一首玲珑剔透的怨慕之作。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忧思辗转,悱恻缠绵,似怨实怜,口角宛然",可谓道尽其中三昧。

诗中"不能餐""不能息"之语,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以饮食起居之失常,写心神摇荡之极致,较之后世'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朴拙动人。"这种将抽象情思具象化的手法,正是《诗经》"赋比兴"之妙谛。

近人顾随先生在其《诗经讲记》中赞叹:"'维子之故'四字,如珠走盘,回环往复。不言'汝'而言'子',怨怼中自带三分恭敬,正是上古女儿家含蓄处。"字里行间,可见抒情主人公既嗔且恋的复杂心绪。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赏析其复沓结构:"两章叠唱,由'不与我言'递进至'不与我食',由'不能餐'深化为'不能息',情感如涟漪层层荡开,终至辗转反侧之境。"这种递进式的抒情方式,成为后世民歌反复咏叹之滥觞。

全诗不着"爱"字而情意自现,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狡童》诸篇,其辞婉而微,其情哀而长,此真得风人之旨也。"二十八字间,活画出一幅上古少女的相思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