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菁菁者莪

2025年07月05日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佚名

译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茂盛的莪蒿啊,生长在那山坳中。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终于见到那位君子,心中快乐又敬重。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茂盛的莪蒿啊,生长在那小洲上。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终于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心中充满欢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茂盛的莪蒿啊,生长在那丘陵间。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终于见到那位君子,赐我如百朋般珍贵的情谊。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漂荡的杨木小舟,在水中起伏沉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终于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心终于安宁。

词语注释

菁菁(jīng jīng):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莪(é):莪蒿,一种草本植物。
中阿(zhōng ē):山坳中。
沚(zhǐ):水中的小洲。
陵(líng):丘陵。
锡(cì):通“赐”,赐予。
朋(péng):古代货币单位,此处比喻珍贵的情谊。
休(xiū):安宁,安定。

创作背景

《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如一幅用金粉勾勒的西周教育图卷,在青铜器铭文的斑驳间透出礼乐初兴的光芒。当考古学家在岐山周原遗址发现那些镌刻着"辟雍""泮宫"的青铜器时,诗中"在彼中阿"的意象忽然有了具象——那或许正是西周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畔的丘陵间习礼的场景。

全诗四章以"菁菁者莪"起兴,莪蒿柔美的叶片在沣水两岸摇曳成绿色的诗行。郑玄笺注揭示这并非寻常草木,而是周代"乐育人才"的象征,如同青铜簋上缠绕的茑萝纹饰,暗喻着教育如春风化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期"师趛鬲"铭文记载"王在辟雍,射于大池",恰与诗中"中沚""中陵"的地理特征呼应,那些在水洲丘陵间执羽籥、习射御的贵族青年身影,正化作"既见君子"的欢喜。

第三章"锡我百朋"尤见深意,西周金文中常见"贝五朋""贝十朋"的赏赐记录,而"百朋"之巨恰如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卫盉铭文所载土地交易规模,暗示这可能是周王对贤才的破格礼遇。末章"泛泛杨舟"的意象,在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早期木船遗存中得到印证,那些载沉载浮的舟楫,承载的何尝不是"明明德"的理想?

当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陶范上那些莪蒿纹饰重见天日,我们忽然读懂这首诗的呼吸——它是镌刻在礼乐青铜时代的教育诗篇,是《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文学注脚,更是中华文明最早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永恒咏叹。

赏析

《菁菁者莪》以葱郁的莪蒿起兴,层层递进地铺陈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更将"君子"这一核心意象烘托得如明珠般熠熠生辉。全诗四章回环往复,在简净的句式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律动。

意象的精心构筑
诗中"莪蒿"的意象被历代注家反复玩味。《毛诗正义》指出:"莪,萝蒿也,生泽田渐洳之处",朱熹《诗集传》进一步阐释:"莪,美菜也,其叶似邪蒿而细"。这种生长在水泽之间的香草,既象征着生命的蓬勃——"菁菁"叠字的运用让葱茏之态跃然眼前;又暗喻着品德的高洁,正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言:"莪之丛生,喻人才之盛也"。而"中阿""中沚""中陵"的空间转换,则构建出由低到高的立体景观,暗示着情感的不断升华。

情感的深层脉动
每章后两句形成情感递进的复沓结构。从初见时的"乐且有仪"(愉悦而守礼),到"我心则喜"的直抒胸臆,再到"锡我百朋"(赐我重礼)的物质馈赠,最终抵达"我心则休"的精神安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点出:"休者,美善之极,谓心安也"。这种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情感轨迹,被清代学者姚际恒誉为"如春水初涨,渐次漫堤"。

比兴的哲学意蕴
末章"泛泛杨舟"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郑笺》解为:"载沉载浮,犹物之出入得所",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引申道:"舟之浮沉正如心之起伏,终归于休,乃见君子之德如锚定风波"。这种以自然物象映射心理活动的写法,被现代学者叶嘉莹称为"兴象天然,而寄托遥深"。诗中"百朋"(古代货币单位)的夸张表达,实则暗喻精神财富的丰盈,恰如孔颖达所言:"非谓实赐,盖言德谊之贵重也"。

全诗最终在"休"字上落下重音,这个充满禅意的结句,既是对内心波澜的终极抚慰,也暗含着儒家"君子比德"的终极理想。正如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所评:"以草木之兴始,以心灵之安终,三百篇中罕有其匹"。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此诗:"'菁菁者莪'四章,写草木之欣荣,如见其华;状君子之仪度,如沐其辉。'乐且有仪'一句,尤得《关雎》'乐而不淫'之遗韵。"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观堂集林》评曰:"'锡我百朋'之语,非独言厚赐,实乃精神相契之极致。较之《鹿鸣》'我有嘉宾',更多一份知己相逢的私密欢愉。"

当代《诗经》研究专家程俊英教授指出:"诗中'莪蒿'意象三重递进——由山阿至水渚再至丘陵,暗喻情感积累过程。末章'杨舟'意象的突然转换,恰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内心激荡外化为视觉画面。"

台湾学者蒋勋在《说诗经》中赏析道:"'我心则休'的'休'字最妙,不是静止的终止,而是风雨后的澄明。仿佛整个自然界的莪蒿摇曳、舟楫沉浮,都为这一刻的心灵安顿作了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