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如一幅用金粉勾勒的西周教育图卷,在青铜器铭文的斑驳间透出礼乐初兴的光芒。当考古学家在岐山周原遗址发现那些镌刻着"辟雍""泮宫"的青铜器时,诗中"在彼中阿"的意象忽然有了具象——那或许正是西周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畔的丘陵间习礼的场景。
全诗四章以"菁菁者莪"起兴,莪蒿柔美的叶片在沣水两岸摇曳成绿色的诗行。郑玄笺注揭示这并非寻常草木,而是周代"乐育人才"的象征,如同青铜簋上缠绕的茑萝纹饰,暗喻着教育如春风化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期"师趛鬲"铭文记载"王在辟雍,射于大池",恰与诗中"中沚""中陵"的地理特征呼应,那些在水洲丘陵间执羽籥、习射御的贵族青年身影,正化作"既见君子"的欢喜。
第三章"锡我百朋"尤见深意,西周金文中常见"贝五朋""贝十朋"的赏赐记录,而"百朋"之巨恰如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卫盉铭文所载土地交易规模,暗示这可能是周王对贤才的破格礼遇。末章"泛泛杨舟"的意象,在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早期木船遗存中得到印证,那些载沉载浮的舟楫,承载的何尝不是"明明德"的理想?
当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陶范上那些莪蒿纹饰重见天日,我们忽然读懂这首诗的呼吸——它是镌刻在礼乐青铜时代的教育诗篇,是《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文学注脚,更是中华文明最早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永恒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