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祈父

2025年07月05日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佚名

译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
大司马啊,我是君王的得力助手。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为何调我到这忧苦之地,让我无处安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
大司马啊,我是君王的勇猛卫士。
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为何调我到这忧苦之地,让我无处停息?
祈父,亶不聪。
大司马啊,你实在不明智。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苦之地?
有母之尸饔。
家中老母无人奉养,只能饿肚子啊!

词语注释

祈父(qí fù):官名,指掌管军事的大司马。
爪牙(zhǎo yá):比喻武臣或得力助手。
恤(xù):忧苦之地。
靡所(mǐ suǒ):无处。
厎止(zhǐ zhǐ):停息。
亶(dǎn):实在,诚然。
尸饔(shī yōng):指无人奉养,只能饿肚子。尸,主持;饔,熟食。

创作背景

《祈父》创作背景浅探

暮色苍茫中的西周王畿,青铜编钟的余音里夹杂着戍卒的叹息。当周王室权威如夕阳般在西周末年渐渐倾颓,《祈父》这首饱含血泪的控诉诗,便从《诗经·小雅》的竹简中穿透时空而来。考其创作年代,当在周厉王至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彼时王室与诸侯矛盾激化,四方战事频仍,这首三章叠唱的短诗,实为王朝禁军将士蘸血写就的檄文。

细读"予王之爪牙"、"予王之爪士"的自称,可见歌者身份非凡。据《周礼·夏官》记载,祈父(即司马)执掌军事征伐,其麾下"虎贲氏"乃由卿大夫子弟组成的天子近卫。这些本应"宿卫王宫"的贵族武士,却被频繁征调远征,《后汉书·西羌传》载"厉王无道,戎狄寇掠",正是诗中"胡转予于恤"的残酷注脚。青铜器《多友鼎》铭文记载的抗击猃狁之战,或许就是这些"爪牙"们血染征袍的现场。

"有母之尸饔"一句尤令人恻然。《礼记·王制》言"八十者子不从政",然战事吃紧时礼制崩坏。郑玄笺注此句云"饔熟食也,言家中老母不得奉养",与《盐铁论》中"戎士不得奉亲"的记载相印证。当那些本该"负鼎俎以朝诸侯"的贵族武士,目睹母亲独守空堂操持炊爨,其愤懑之情便化作"亶不聪"的厉声质问,在竹简上刻下深深的划痕。

此诗艺术上采用递进式诘问结构,从"靡所止居"到"靡所厎止",空间上的漂泊感层层加深;由"爪牙"至"爪士"再至"不聪"的称谓变化,体现着情感的逐步激烈。这种螺旋上升的抒情方式,与同期《诗经》中的《北山》《渐渐之石》等征役诗形成互文,共同构成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般狞厉的美学风格——那既是时代苦闷的艺术投射,也是《汉书·艺文志》所言"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的鲜活例证。

赏析

《祈父》以戍卒的口吻发出沉痛质问,三章叠唱中递进的情感如刀刻斧凿,将周代兵役制度下的个体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

"爪牙"与"爪士"的意象对比凸显了身份认同的撕裂。首章自称"王之爪牙"(《毛诗正义》注:"鸟兽以爪牙为卫,喻武臣为王室之捍卫者"),尚存几分武人的尊严;次章降为"爪士",则已显露工具化的悲哀。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从'爪牙'到'爪士'的称谓变化,暗示军人从荣耀护卫沦为普通兵卒的心理落差。"

"恤"字的重复诘问构成情感主线。三章五问"胡转予于恤"(为何陷我于忧患),钱钟书《管锥编》评其"如闻其声,如见其色,怨愤之气溢于言表"。尤其第三章"亶不聪"(实在昏聩)的直斥,突破前两章的含蓄,黄焯《诗疏平议》认为此句"直指祈父聋聩,已开后世'吏呼一何怒'之先声"。

尸饔意象的终极控诉将个人悲剧推向高潮。末句"有母之尸饔"(老母无人奉养竟至陈尸炊具旁),方玉润《诗经原始》叹为"字字血泪,较《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更觉惨怛"。这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与汉乐府"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异曲同工,成为古代战争诗中最为凄怆的母题之一。

全诗艺术手法上呈现**"三叠渐进"**的结构美。陈子展《诗经直解》分析:"首章问征调无度,次章问居无定所,末章斥听政不聪而及母丧,如三层浪涌,后浪摧前浪。"这种递进式抒情,比《魏风·陟岵》的时空转换更显集中,比《豳风·东山》的铺陈更为峻急,在《小雅》怨刺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祈父》

原文再现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历代评骘

朱熹《诗集传》

"三章皆以『胡转予于恤』为问,如连环锁子甲,一层紧似一层。末章忽点『尸饔』二字,如孤灯照夜,蓦见老母独炊之状,恻然刺骨。"

方玉润《诗经原始》

"'爪牙'‘爪士’之喻,非怨辞也,正见其本不当转于忧恤之地。祈父之聩聩,竟使武士作楚囚相对,末章忽跌落『母尸饔』三字,如闻裂帛之声。"

王国维《观堂说诗》

"此诗之妙,在刚健中含婀娜。武士之怒,本可作金石声,却以『靡所止居』『靡所厎止』二叠句消磨其锋,终以慈母庖厨之景收束,遂成血泪文字。"

钱钟书《管锥编》

"『亶不聪』三字最耐咀嚼。非真谓祈父耳聋,乃责其心聋也。后接母尸饔之象,使昏聩者与饥馁者相映,不着一字而苛政自见。"

诗艺抉微

  • 复沓结构:三章递进式诘问,如"渐紧之弓弦"(闻一多语)
  • 意象转换:从"爪牙"的威猛到"尸饔"的凄惶,形成"金戈玉杵之反差"(顾随评)
  • 情感张力:表层怨祈父,实刺周王,"似箭穿三层甲,力透纸背"(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引申)

陈寅恪曾喻此诗:"如观唐代壁画,武士铠甲上犹带母泪痕。"
马茂元《诗经选注》特赏末章:"以家常语作收,反胜剑拔弩张,此《三百篇》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