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羔羊

2025年07月05日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佚名

译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羔羊的皮袄,白丝线缝得细密又精巧。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从公府从容归来,步履悠闲自在。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羔羊的皮袄,白丝线缝得细密又整齐。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步履悠闲自在,从公府从容归来。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羔羊的皮袄,白丝线缝得细密又匀称。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步履悠闲自在,从公府从容归来。

词语注释

紽 (tuó):古代计算丝缕的单位,五紽指丝线细密。
緎 (yù):古代丝线的计量单位,五緎形容缝制精细。
委蛇 (wēi yí):悠闲自得、从容不迫的样子。
总 (zǒng):此处指丝线汇聚、缝制工整。

创作背景

关于《诗经·召南·羔羊》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羔羊意象

周代礼乐制度下,"羔羊"作为卿大夫朝服的珍贵材质,承载着深厚的礼制内涵。《周礼·春官》载"卿大夫羔裘以居",彼时素丝缉裘的工艺需"五紽""五緎""五总"的繁复工序,恰如诗中重章叠句的铺陈,暗喻着贵族阶层对礼法秩序的恪守。

政治生态的文学投射

"退食自公"的反复吟诵,折射出西周鼎盛期官僚体系的运作图景。据《毛诗正义》所注,此诗当为"美在位者节俭正直"之作。青铜器铭文与甲骨文记载显示,成康之际"公食"制度完善,大夫"委蛇"(威仪棣棣)退朝之态,正是"太平君子"的理想化写照。

纺织文明的诗意凝结

考古发现印证了诗中"素丝五緎"的工艺水平。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丝织物残片,其经纬密度已达每平方厘米60×14根,而周原遗址出土的玉蚕更佐证了丝织业的重要地位。诗人以"缝""总"等精妙字眼,将当时顶尖纺织技术升华为礼制文明的象征。

礼乐精神的审美表达

三章叠唱中"委蛇"一词的六次出现,绝非简单重复。《郑笺》释其"行可从迹也",实为通过音韵回旋营造雍容气象。这种复沓修辞与曾侯乙编钟的律吕结构异曲同工,皆是以艺术形式演绎"以礼治国"的政教理想。

赏析

这首《羔羊》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古代官吏退朝后的从容之态,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全诗三章仅易数字,通过羔羊皮袄与素丝纽扣的细节,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生活状态"——那反复出现的"羔羊之皮""革""缝",不仅是贵族服饰的写实,更成为道德品格的隐喻,《毛诗正义》所谓"大夫羔裘以居,喻其节俭正直"。

诗中"素丝五紽"的编织意象尤为精妙。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考证:"五紽""五緎""五总"实为丝线纵横交错的缝制工艺,这种细微处的工笔描写,恰如闻一多所言"在重复中见变化,于规整处藏灵动"。素丝与羔裘的黑白映衬,既构成视觉上的雅致对比,又暗含《礼记》"羔裘玄冠不以吊"的礼制内涵。

"委蛇委蛇"的叠词运用堪称全诗灵魂。朱熹《诗集传》释为"从容自得之貌",而现代学者余冠英则进一步阐发:"这蛇行般的步伐描写,将抽象的心理状态具象化为摇曳生姿的视觉画面"。三章中"退食自公"句式的循环位移,形成时空上的回环往复,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此手法:"如观行云流水,自有一种雍容气象"。

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儒家伦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揭示:"诗人美大夫能循法度,故饮食有节,进退有度"。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补充道:"表面写服饰步履,实则建构了'公门有德'的理想官员形象,其精神内核与《论语》'居敬而行简'相通"。那羔裘的每一针脚,都缝进了儒家对"温柔敦厚"人格的期待。

点评

《诗经·召南·羔羊》此篇,如素丝缀玉,温润中含千古政教之思。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大夫羔裘以居,退食自公,雍容恬雅,绝无矜张之色。"其言可谓得诗之三昧。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更抉发微旨:"'委蛇委蛇'四字,写尽从容自得之态,非特形容步履,实乃心性之外现。后世'雍容揖让'、'鸣玉徐行'诸语,皆从此出。"此论直指诗眼,道出先秦士大夫"德润身"之气象。

吴闿生《诗义会通》尤重其比兴之妙:"以羔羊素丝为喻,取纯洁柔顺之义,而大夫之廉洁正直自见。"三复其辞,但觉素丝五紽之间,自有周代礼乐文明之光华流转。诗中重章叠句,非徒形式之美,实乃"一唱三叹,有余音者矣"(朱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