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排遍第四

2025年07月05日

曙月当窗满,征人出塞遥。画楼终日闭,清管为谁调。

佚名

译文

曙月当窗满
破晓的月光洒满窗棂
征人出塞遥
远行的将士已踏上遥远的边关
画楼终日闭
雕花的楼阁整日紧闭
清管为谁调
幽幽的笛声又为谁而奏响

词语注释

曙月(shǔ yuè):黎明时分的月光
征人(zhēng rén):远征的将士
清管(qīng guǎn):此处指笛箫类管乐器
调(tiáo):演奏(乐器)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排遍第四创作背景

暮色渐褪,东方既白,一弯残月犹自悬于窗前,清辉满室。此情此景,恰似盛唐边塞诗余韵未绝之际,诗人独坐幽窗,将征人远戍、闺怨离愁凝于笔端。考《乐府诗集》所载,"排遍"本为唐代大曲中序之段落,多用于铺陈叙事,此作以"排遍第四"为题,显见承袭教坊遗音,化俗曲为雅调。

征人出塞之象,暗合天宝年间烽燧频仍之史。玄宗开边政策下,"陇西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王维《陇头吟》),多少将士"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杜甫《月圆》),终至"画楼终日闭"的深闺,唯闻清管呜咽。诗人以月为眼,洞见盛世帷幕后的苍凉——画楼朱户虽在,已无弄玉吹箫之欢;塞外驼铃遥传,尽是碛里征人回首之叹。

清管孤鸣之问,尤见匠心。唐代乐制中,"清管"属笙箫类乐器,《新唐书·礼乐志》载其音"清越以长",恰似此诗中欲说还休的闺怨。诗人未直言"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而以空悬的乐管作结,令征戍之苦与思妇之悲在无声处共振。这般处理,既合"排遍"曲式渐入幽微的特点,又暗喻开元天宝间表面承平下的社会隐忧。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排遍第四》以精炼的二十字构建出时空交错的边塞图景,堪称盛唐绝句艺术的微缩典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诗"以闺阁视角映照边关,形成双重审美空间",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成为全诗最动人的底色。

意象的张力性并置
"曙月当窗满"与"征人出塞遥"构成震撼的视觉对仗。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满月意象在此具有双重象征——既是闺中圆满的思念,又是塞外苍凉的见证。"诗人刻意选用"当窗"这一私密视角与"出塞"的宏大叙事并置,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尺幅之间尽显大唐时空的壮阔与精微。"

声音的缺席美学
后两句"画楼终日闭,清管为谁调"展现出深婉的抒情艺术。音乐学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考证:"清管特指唐代贵族女性专用的玉制箫笛,其音色清越哀婉。"诗人以乐器闲置的状态,实践了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无声写有声"的美学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撰的《唐诗选注》特别赞赏此句:"闭合的画楼与沉默的乐器,共同构成思念的物化象征。"

情感的多维投射
全诗情感呈现三重维度:表层是闺怨的缠绵,中层是征戍的悲壮,深层则是时代共情的震颤。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盛唐诗人常借女性口吻抒发集体焦虑,此诗正是将个人离思升华为时代之痛的典范。"台湾学者叶嘉莹更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当清管不再为特定对象而鸣,它便成为整个盛唐边塞情感的共鸣箱。"

这种"小切口,大境界"的创作手法,印证了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论断:"唐代最好的抒情诗,往往在方寸之间藏有乾坤。"诗人通过月光、画楼、乐器等意象的精心配置,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永恒情感场域。

点评

暮色渐褪,曙色初开,皎皎月华盈满轩窗,映照着征人远赴边塞的孤寂身影。画楼朱户终日深闭,不知那清越的管弦,又为谁而调?

名家点评:

  • 王夫之《唐诗评选》:"'曙月'二句,景中带情,不言怨而怨自深。后二句更进一层,以闭楼、空管作结,弥见其妙。"
  • 沈德潜《唐诗别裁》:"此诗不言征人思家,却写家人忆远。'清管为谁调',一语道尽闺中幽怨,含蓄深远。"
  • 俞陛云《诗境浅说》:"前二句写征人之苦,后二句写闺中之愁。'终日闭'与'为谁调'相应,愈见其悲。通篇不着一'愁'字,而愁思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