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萚兮

2025年07月05日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佚名

译文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落叶啊落叶,风儿将你吹起。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兄弟们啊,你们领唱我来和。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落叶啊落叶,风儿将你飘荡。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兄弟们啊,你们领唱我来应和。

词语注释

萚(tuò):落叶。
女(rǔ):通“汝”,你。
倡(chàng):领唱。
要(yāo):应和。

创作背景

暮秋的淇水之畔,枯黄的桑叶在《郑风》的韵律中簌簌飘落。当周王室的青铜编钟渐失威严,卫国的采诗官在民间收集到这首《萚兮》时,中原大地正经历着春秋初期礼乐制度的微妙裂变。那些飘零的落叶,原是先民眼中最古老的意象——甲骨文"萚"字本象木枝断叶之形,此刻在卫国的风里获得了新的生命。

贵族宴饮的青铜觥筹交错间,乐工们发现这简短的叠句竟暗合《尚书·尧典》"歌永言,声依永"的古训。风起叶落的自然节律,与"倡予和女"的人声应答,恰如《周礼·大司乐》记载的"相和歌"遗韵。那些被后世称为"叔伯"的参与者,或许是卫国大夫阶层的新贵,他们在宗法制度松动的年代,正以宴饮为媒,重构着人际关系的经纬。

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陶埙,其音孔位置暗示着五声音阶的成熟。当《萚兮》的旋律从这样的陶埙中流出时,落叶的飘旋便有了音乐的轨迹。新郑出土的编钟铭文记载着"以乐嘉宾"的习俗,而这即兴的唱和,恰是礼乐文明在民间土壤里生发的鲜活注脚。那些随风起舞的枯叶,终将在《诗经》的竹简上,化作永恒的平仄。

赏析

落叶飘零的时节,秋风是最温柔的琴师。《萚兮》中那片坠落的枯叶,被程俊英先生称为"春秋代序的具象化符号",在风的吹拂下完成了生命最后的舞蹈。这看似简单的自然图景,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实为上古"落叶起兴"传统的典范——飘转的萚叶既暗示岁月流逝,又隐喻着人生际遇的漂泊不定。

"倡予和女"四字尤为精妙,朱熹在《诗集传》中将其解为"先歌后和"的民间对唱场景。但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提出了更深层的解读:落叶与风的互动,实则是人间知音相求的镜像。当诗人呼唤"叔兮伯兮"时,那飘舞的落叶突然被赋予灵性,成为连接自然韵律与人类情感的媒介。

诗中重复的"漂女"意象更值得玩味。闻一多《风诗类钞》指出,这个"漂"字保存着先民对生命流动性的原始认知——就像落叶随波逐流,人的命运同样充满着不可控的漂泊感。但诗人以音乐性的应答结构消解了这种悲凉,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这种处理"哀而不伤",将无常转化为艺术永恒。

最动人的是隐藏在简练文字下的情感张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发现,两个"予"字的出现位置暗示着微妙的心理变化:从期待他人应和,到主动邀约共鸣。这种情感升华使简单的落叶图景升华为生命共鸣的寓言,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一叶知秋,一唱三叹,此之谓诗教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萚兮'一诗,语若飞蓬,意则转蓬。落叶随风,本是常景,偏能于常景中写出飘零无主之态。'倡予和女'四字,尤见孤怀欲吐、无人共语之悲,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则另辟蹊径:"'风其吹女'与'倡予和女'之间,藏着整个先秦时代的回声。落叶被风驱遣,犹歌者被礼制驱遣,然'要女'二字又暗含不甘,似飘叶欲返其根,歌者欲返其真。"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赞叹:"《萚兮》用复沓如落叶叠积,每章仅易数字而意境递深。先写物理之风,后转人情之和,自然之物与人文之声,在飘摇中达成奇妙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