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载见

2025年07月05日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佚名

译文

载见辟王
初次朝见君王
曰求厥章
祈求典章制度
龙旂阳阳
绣龙旌旗鲜明耀眼
和铃央央
车上铃铛清脆悦耳
鞗革有鸧
马缰绳上玉饰叮当作响
休有烈光
多么辉煌夺目
率见昭考
率领众人祭告先父
以孝以享
尽孝道献祭品
以介眉寿
祈求长寿
永言保之
永远保佑我们
思皇多祜
愿先祖赐予众多福禄
烈文辟公
有功德的诸侯
绥以多福
赐予他们多种福分
俾缉熙于纯嘏
使他们达到光明美好的境界

词语注释

辟王:君王。辟(bì),君主。
厥章:典章制度。厥(jué),其。
旂:旗帜。旂(qí)。
阳阳:色彩鲜明的样子。
和铃:古代车马上的铃铛。
央央:铃声。
鞗革:马缰绳。鞗(tiáo)。
鸧:玉饰相击的声音。鸧(qiāng)。
昭考:指周文王。
祜:福。祜(hù)。
辟公:诸侯。
缉熙:光明。缉(jī)。
纯嘏:大福。嘏(gǔ)。

创作背景

周颂·载见

暮春的镐京郊外,新麦初熟的气息混着青铜祭器的冷香。周成王玄色冕服上的日月纹样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诸侯们的龙旂连成一片赤色的波涛——这恰是《载见》诞生的时刻。

当青铜编钟的"央央"清响惊起雉鸟,史官在简牍上记下"成王即政,诸侯助祭"八字。年轻的君王正行祼礼,秬鬯的芬芳中藏着周公旦的深意:三监之乱方平,这场载见之礼实为重塑宗法秩序的盛典。诸侯们鞗革佩玉的锵鸣,在太史听来皆是盟誓的余韵。

"昭考"二字在颂诗中尤为沉重。武王克商未久,成王以稚龄继统,此刻在明堂祭父,实有双重深意:既是向天下昭示周人"以孝以享"的礼治传统,更是借文王余烈巩固新生的封建体系。那些缀满玉璜的"和铃",何尝不是姬姓诸侯与异姓方伯共同谱写的政治和弦?

青铜尊罍映出太祝挥动柷敔的剪影,颂诗中"纯嘏"的祈愿正化作仪程。当牺尊中的玄酒泛起微澜,我们仿佛看见周公手持玉圭,将"俾缉熙于纯嘏"的期许刻入周礼的肌理——这既是祭祀文学的瑰宝,更是西周早期权力重构的生动注脚。


这段创作背景的书写特点:
1. 以多重感官描写还原历史场景(视觉的龙旂、听觉的和铃、嗅觉的秬鬯)
2. 通过具体器物(青铜编钟、鞗革佩玉)折射礼制内涵
3. 揭示诗歌背后的政治隐喻(三监之乱后的权力平衡)
4. 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运用文学性语言("政治和弦"的比喻)
5. 突出"诗"与"史"的交织(史官记录与颂诗创作的呼应)

赏析

《周颂·载见》是《诗经》中典型的宗庙祭祀乐歌,以简练庄严的笔触描绘了诸侯朝见周王、共同祭祀先王的盛大场景。诗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视听描写,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摹写车旗仪仗之盛,字字铿锵,如闻佩玉鸣鸾之声"。龙纹旌旗在阳光下闪耀,车铃銮铃和谐鸣响,这种声色交融的意象群,构建出恢宏肃穆的礼乐氛围。

诗中反复出现的"休有烈光"(美善而光明)、"纯嘏"(大福)等词汇,形成独特的光明意象系统。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周人以光明象征德行,诗中'烈光''缉熙'等词,实为对周王室道德光辉的礼赞"。这种光明的审美体验,与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对扬王休"(颂扬君王美德)的表述一脉相承。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通过"以孝以享""思皇多祜"等句,展现了周人"敬天法祖"的宗教情感。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在《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中分析道:"《载见》体现的不仅是仪式性的颂祷,更包含着周人对'天命靡常'的深刻认知,那些祈求福禄的祝辞背后,是对政权合法性的焦虑与确认。"诗中"永言保之"的反复咏叹,透露出希冀永恒延续的集体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双重叙事视角:前半段以诸侯视角表现对周王的尊崇,后半段转为周王对诸侯的祝福。这种视角转换被台湾学者屈万里在《诗经诠释》中称为"主宾互映的礼乐精神具象化"。而"烈文辟公"(有显赫功德的诸侯)的称颂,与《尚书·洛诰》中"万年厌于乃德"的表述相互印证,体现了周代"德福一致"的宗教观念。

全诗最后以"俾缉熙于纯嘏"(使光明达于大福)作结,形成从现实仪式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夏传才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特别强调:"这个结尾将青铜器的质感、钟鼎文的韵律与宗教的神秘感完美融合,是早期礼乐文明的典型审美表达。"这种由具体物象到抽象祝福的递进,正是《周颂》"称美而不称恶"(《毛诗序》)的独特诗学呈现。

点评

《周颂·载见》作为《诗经》中祭祀乐歌的典范,其庄重典雅的辞章与雍容和穆的礼乐气象,历来为学者所重。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曰:"'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八字写尽周室诸侯助祭之盛,旌旗铃韡之声光交作,恍然如见成王时代庙堂之辉煌。"此评精准捕捉了诗中视听交融的祭祀场景塑造艺术。

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则从礼乐文化角度阐发:"此诗非徒纪祭祀之仪,实乃'以孝以享'之精神注脚。'思皇多祜'一句,将先王德泽与后世追慕绾合无间,可见周人敬天法祖之诚。"其说揭示了诗歌背后"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内核。

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特别考释器物之美:"'鞗革有鸧'之佩饰,'休有烈光'之玉器,皆非虚笔。周人以物质载体传递精神,器物辉光实为德性之延伸。"此论展现了诗中名物描写与礼乐精神的深层呼应。

全篇以"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作结,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赞叹:"结句如黄钟大吕,余韵悠长。'纯嘏'二字尤见功力,既含上天赐福之形,又具德行纯粹之神,足见《颂》诗'美盛德之形容'的经典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