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蟋蟀

2025年07月05日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佚名

译文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蟋蟀鸣叫在厅堂,一年匆匆又岁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如今我若不享乐,光阴似箭将消磨。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莫要过度享安乐,本职之事要思索。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喜好享乐不荒废,贤士警醒勤勉多。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蟋蟀鸣叫在厅堂,一年匆匆将逝去。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如今我若不享乐,时光飞驰不停步。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莫要过度享安乐,分外之事也兼顾。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喜好享乐不荒废,贤士勤勉又忙碌。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蟋蟀鸣叫在厅堂,役车停歇农事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如今我若不享乐,时光流逝心忧愁。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
莫要过度享安乐,忧患之事记心头。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喜好享乐不荒废,贤士安闲又从容。

词语注释

岁聿其莫(suì yù qí mù):聿,助词;莫,同“暮”,指岁末。
瞿瞿(jù jù):形容勤勉谨慎的样子。
蹶蹶(jué jué):形容敏捷勤快的样子。
慆(tāo):逝去,消逝。
休休(xiū xiū):形容安闲自得的样子。

创作背景

《唐风·蟋蟀》这首三叹三咏的古老诗章,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晋国大地。当青铜器的冷光映照着周礼的余晖,晋国大夫在岁暮的蟋蟀鸣唱中,提笔写下了这份穿越时空的生命感悟。

据《毛诗序》记载,此诗作于"僖公之时",正值春秋中期晋国国力日盛之际。考古发现的晋侯墓地编钟与诗中的"役车其休"遥相呼应,暗示着当时贵族阶层在征战间隙的宴享生活。那声声入堂的蟋蟀,恰似周人特有的物候钟表——《豳风·七月》早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成为岁末将至的天然历法。

诗人以"瞿瞿"、"蹶蹶"、"休休"三个叠字,在青铜器铭文般的简练中构筑起立体的精神世界。山西曲沃出土的晋国青铜酒器上缠绕的蟠螭纹,与诗中"好乐无荒"的警句形成奇妙互文——当宴饮的羽觞泛起涟漪,蟋蟀的鸣叫便成了礼乐文明的守夜人。这种"欢乐而不放纵"的中庸之道,恰是周人在宗法制瓦解前夕最后的精神坚守。

黄土高原的朔风掠过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将这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深处的诗篇,永远镌刻在了华夏民族的时间记忆里。那只在《诗经》中鸣唱了二十七个世纪的蟋蟀,至今仍在提醒着每一个聆听者:在时光的缝隙里,永远存在着对生命既珍视又节制的古老智慧。

赏析

《蟋蟀》以秋虫入堂起兴,在简净的物候变化中展开对生命与时间的哲学思考。全诗三章复沓递进,蟋蟀从"岁聿其莫"到"岁聿其逝"再到"役车其休",构成一个渐进的时序意象链。这种"以微虫纪候"的手法(朱熹《诗集传》),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具象化为蟋蟀的鸣叫与位移,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感时物之变而思及时为乐也"。

诗中"今我不乐"的反复咏叹,流露出《古诗十九首》式的生命焦虑。但诗人并未沉溺于享乐主义,而是通过"无已大康"的自我告诫,展现周人特有的节制智慧。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此诗"乐而不淫"的特质,认为它体现了"中庸之德的诗化表达"。这种矛盾张力在"好乐无荒"与"良士瞿瞿"的并置中达到高潮——"瞿瞿"(警觉貌)与"蹶蹶"(勤勉貌)的叠字运用,使道德自律获得了生动的肢体语言。

末章"良士休休"的结句尤耐寻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休休"为"安闲自得之貌",暗示经过前两章的思辨挣扎,诗人最终抵达了精神的和解。这种由"瞿瞿"到"蹶蹶"再到"休休"的情感曲线,完整呈现了先秦君子"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的精神成长历程。

全诗将蟋蟀的物候意象、诗人的情感波动与儒家的伦理思考熔于一炉,在简短的篇幅里完成了对《论语》"逝者如斯"命题的诗意回应。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推重其"理趣与诗情水乳交融"的特质,认为这种"即物明理"的写法,为后世陶渊明《饮酒》、苏轼《赤壁赋》等作品开辟了先路。

点评

《诗经·唐风》中《蟋蟀》一诗,以秋虫鸣唱为引,牵动岁月之思,堪称"忧深思远"(朱熹《诗集传》)的典范。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三章只易数字,而往复咏叹,意味深长",道出此诗回环叠唱间的时光重量。

诗中"蟋蟀在堂"的意象,被王国维视为"以物候写时变"的绝妙笔法(《人间词话》)。钱钟书则指出:"'瞿瞿''蹶蹶''休休'三态,将戒慎自儆之心绘作可见之姿"(《管锥编》),恰如陈子昂《感遇》诗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生命警觉。

近人闻一多特别推崇诗中"好乐无荒"的辩证智慧:"在及时行乐与居安思危间保持张力,正是华夏精神的中庸之道"(《诗经通义》)。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节制之美,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蟋蟀振翅声中那份古老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