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皇帝行

2025年07月05日

莫高者天,攀跻弗克。隮天有方,累仁积德。
祖宗隆之,子孙履之。配天明祀,永永孝思。

佚名

译文

莫高者天,攀跻弗克
没有什么比天更高,想要攀登却难以达到
隮天有方,累仁积德
登天自有方法,那就是积累仁德
祖宗隆之,子孙履之
祖先将其发扬光大,子孙后代践行遵循
配天明祀,永永孝思
配合上天举行盛大祭祀,永远保持孝亲之思

词语注释

攀跻(pān jī):攀登
隮(jī):登,上升
弗克:不能做到
明祀:隆重的祭祀
孝思:孝顺先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武帝萧衍以文治武功开创"天监之治",太庙乐舞辞的创作正是这一时期礼乐复兴的璀璨结晶。《皇帝行》作为梁太庙祭祀乐舞的核心篇章,其创作背景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哲学意蕴。

梁武帝即位后,效法周礼重建国家祭祀体系。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监元年(502年)诏命沈约等人"创定雅乐",将儒家礼乐思想与南朝清商乐融合。此篇以"莫高者天"开篇,实为武帝"以德配天"政治理念的艺术呈现——史载其即位时"积德累仁二十余载",歌词中"累仁积德"正是对《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化用。

在具体创作情境上,《通典·乐典》记载梁代太庙祭祀"皇帝入庙行步,奏《皇帝行》"。四言八句的庄重句式,暗合《诗经》雅颂传统,"隮天有方"典出《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通过天人感应的修辞,将萧梁政权合法性上溯至周代礼制。末句"永永孝思"更折射出武帝以孝治国方略,《梁书》载其亲定"五礼"时特别强调"孝德通天"的祭祀伦理。

此篇乐辞的文学价值在于:以简奥的宗庙语言完成多重象征建构——既是对梁武帝代齐建梁的历史总结,又是南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宣言,更是儒释道三教融合背景下,南朝祭祀文学"文质彬彬"的美学典范。

赏析

这首《皇帝行》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构建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开篇"莫高者天,攀跻弗克"化用《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意象,将苍穹的崇高与人类的敬畏凝练成富有张力的哲学命题。"隮天有方"四句则暗合《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训导,通过层递式修辞展现德性积累的渐进过程,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累字如叠玉,德之厚重自见"。

中段"祖宗隆之,子孙履之"采用顶真句式,形成时空回环的韵律美。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推崇此类写法:"血脉相承处,文法亦相衔,此乃六朝庙堂文学之精髓"。配祀意象的营造,令人联想到《礼记·祭义》"事死如事生"的孝道传统,而"永永孝思"的双声叠韵,恰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言:"复沓其词者,所以申殷勤也"。

全篇最动人的是隐藏在典重辞章后的情感脉络。现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表面是颂圣之词,内里却流动着对永恒价值的追寻"。天人之际的惶惑与笃定,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守望,最终都升华为"孝思"这个具有温度的情感内核。这种将哲学沉思转化为伦理情感的写法,正是南朝宫廷乐舞辞的独特魅力,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以宇宙之眼观物,以赤子之心言情"。

点评

《梁太庙乐舞辞·皇帝行》以简奥典雅的宗庙颂体,展现了南朝礼乐文化中"天人相济"的哲学意蕴。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篇:"'隮天有方'四字最妙,将虚无之天道化为可循之路径,正见梁武帝以儒治国之深心。"

近代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特别推崇其结构艺术:"'累仁积德'与'子孙履之'遥相呼应,如太庙编钟之清浊相宣,使德性传承具象可感。"末句"永永孝思"更被朱光潜视为"中国祭祀文学之眼":"时间副词叠用产生的绵延感,恰是宗庙乐歌所需之永恒意境。"(《诗论·祭祀诗的时间意识》)

此篇虽为仪式乐歌,然方东树《昭昧詹言》指出其超越性:"'攀跻弗克'与'有方'之间构成的张力,实乃魏晋以降天人关系新解——崇高虽不可至,而人文礼制自能筑阶以通。"这种既敬畏天道又强调人文努力的思维,正是南朝雅乐文学的独特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