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大雅

2025年07月05日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佚名

译文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巍峨高山是四岳,高耸入云达天际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山岳降下神灵,诞生了甫侯与申伯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这申伯与甫侯,是周朝的栋梁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屏障四方诸侯,宣扬周朝威德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勤勉不倦的申伯,继承先王的事业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在谢地建立城邑,成为南国的典范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周王命令召伯,为申伯选定宅地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治理这南方国土,世代建功立业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周王命令申伯,治理南方国家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依靠谢地百姓,来建立你的功业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周王命令召伯,划分申伯的田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周王命令傅御,迁移他的家臣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申伯的功业,由召伯经营
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修建城池,宗庙也已落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建成后宏伟壮观,周王赏赐申伯
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四匹雄马强壮,马饰闪闪发光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周王送别申伯,赐予路车和骏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我考虑你的居所,没有比南方更好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赐你大圭,作为你的珍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去吧,王舅,去保卫南方国土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即将远行,周王在郿地饯行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申伯返回南方,诚心回到谢地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周王命令召伯,划定申伯的疆界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准备粮食,让他快速启程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申伯威武雄壮,已经进入谢地
徒御啴啴。周邦咸喜
随从车马众多,周朝上下欢欣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
国家有了栋梁,尊贵的申伯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周王的大舅,文武双全的典范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申伯的品德,温柔仁惠又正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安抚万国,声名传遍四方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吉甫作诗赞颂,诗篇宏大美好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意深远美好,赠予申伯

词语注释

崧(sōng):山高大的样子
翰(hàn):栋梁,支柱
蕃(fān):屏障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缵(zuǎn):继承
俶(chù):修建,建造
藐藐(miǎo miǎo):宏伟壮观的样子
蹻蹻(jué jué):强壮的样子
钩膺(yīng):马胸前的装饰
濯濯(zhuó zhuó):光洁明亮的样子
介圭(jiè guī):大圭,古代玉器
粻(zhāng):粮食
遄(chuán):快速
番番(pó pó):威武的样子
啴啴(tān tān):众多的样子

创作背景

当青铜器的纹饰还在镌刻周王朝的辉煌,《诗经·大雅·崧高》已以金声玉振之韵,在历史的经纬间织就一幅分封制度的锦绣长卷。此诗诞生于西周宣王中兴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彼时王权式微而诸侯坐大,周宣王为重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威仪,将母舅申伯封建于谢邑(今河南南阳),以作南国屏障。

诗中"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起兴,实乃周人"天命观"的文学投射——以巍峨嵩山喻申伯之尊贵,暗合《尚书·尧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祀传统。那"维岳降神"的灵异叙事,恰与青铜器铭文中"受命于天"的记载互为印证,如大克鼎铭文所载"丕显天子,天子万年无疆"般,构建起神权与王权的双重神圣性。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的叙述链条,揭示出西周封建的典章制度。《周礼·地官》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诗中召伯虎(即召穆公)丈量田亩、规划城邑的细节,与近年发现的清华简《封许之命》记载的"度其原隰,彻其土田"形成跨时空呼应。那"有俶其城,寝庙既成"的营建场景,恰似宝鸡出土的西周宫室遗址,将《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制化作诗行。

"吉甫作诵"的结语,点明作者乃周室重臣尹吉甫。这位见于《竹书纪年》的军事家,以"文武是宪"赞申伯,实为宣王时期"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政策的文学注脚。诗中"路车乘马""钩膺濯濯"的赏赐清单,与毛公鼎记载的"金车、马四匹"等赏赐制度若合符节,使三千年前的封建仪典在赋比兴中重获血肉。

此篇既是个体生命的颂歌,更是青铜时代政治智慧的结晶。当"申伯番番"的车驾碾过秦岭的晨雾,周人的诗笔已将那套"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治国方略,永远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

赏析

《诗经·大雅·崧高》以雄浑典雅的笔调,描绘了申伯受命镇守南疆的史诗场景。开篇"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崇高意象,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发端奇绝,气象万千",以巍峨山岳象征申伯如擎天柱石般的社稷之臣形象。

诗中通过三重"王命"的排比(王命召伯、王命申伯、王命傅御),构建出庄严的仪式感。现代《诗经》研究专家程俊英指出,这种复沓结构"既体现周王对藩屏的重现,又强化了申伯'维周之翰'的核心意象"。而"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的细节描写,则被闻一多称为"以器物之盛彰显威仪之重"的典型周代礼乐美学。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双重维度。表层是"周邦咸喜"的群体欢庆,深层却暗藏"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的忧患意识。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解析道:"'柔惠且直'的品德赞颂背后,实则是周人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寄托。"末章"吉甫作诵"的自注笔法,更开创了中国诗歌"赠别"题材的先河,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手法"使典重之体得见性情之真"。

全诗将自然意象(山岳、车马)、人文意象(城邑、圭璧)与德行意象(文武是宪)完美融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特别推崇"揉此万邦"的"揉"字:"一个动词同时包含了安抚与治理的智慧,这正是《大雅》政治诗的独特深度。"通过这种意象组合,诗歌超越了个人颂扬,成为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政治理念的诗性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篇曰:"《崧高》之作,典重庄严,如黄钟大吕之音。其述封建之制,叙营谢之功,字字有千钧之力。'维岳降神'四句,尤见周家天人感应之妙,将申伯之贵写得天授神予。"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观堂集林》有云:"《大雅·崧高》章法极严整而气韵流动,'王命'五见如叠浪排空,'申伯'七现似明珠贯线。末章'吉甫作诵'云云,开后世赠答诗之先河,其风肆好,诚为庙堂文学之圭臬。"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独抒机杼:"'柔惠且直'四字,曲尽申伯德性之全。诗中'钩膺濯濯''四牡蹻蹻'等语,以物象显人事,已见《诗经》比兴之妙。后来杜甫《送鲜于万州迁巴州》'京兆先时杰,琳琅照一门',正从此篇化出。"

台湾学者屈万里《诗经诠释》特别指出:"此篇最见周人封建之精神,'南国是式''四方于宣'二语,道尽诸侯屏藩周室之要义。全篇铺陈处如金碧山水,细密处若工笔花鸟,允为《大雅》中礼仪诗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