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外,秋日的肃杀之气随《白郊迎神》的雅乐缓缓升腾。开元盛世的鎏金岁月里,这支郊庙歌辞承载着唐人天人感应的庄严想象——太常寺乐工们以青铜编钟调试宫商时,必见朱雀大街两侧的楸树已染金商之色,正如《礼记·月令》所载"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
乐辞中"槱燎既积"的燔柴仪式,可溯至《周礼·春官》"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古老传统。唐代《开元礼》详细记载:白帝坛前堆积的柞木薪柴,需按"方色牲币"制度选用素缯包裹,与"稷奠并芳"的黍稷粢盛共同构成《诗经·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的祭祀场景。太常博士们在拟定乐章时,显然融会了《毛诗正义》"燔柴使气达于上"的经学阐释。
当"乐以迎奏"的《元和之舞》响起,羽龠翻飞间恍见《乐纬》所谓"白帝精以立秋"的神异景象。杜佑《通典》载此曲属"五郊迎气乐"中的西郊乐章,其"天严杀气"的凛冽意象,恰与《汉书·郊祀志》"西方,杀气之始"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那些被秋风吹动的素幡,终在"庶降神光"的祈愿中化作《云笈七签》里白帝皓郁将临的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