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工祝致告,徽音不遐。酒醴咸旨,馨香具嘉。
受釐献祉,永庆邦家。

佚名

译文

工祝致告,徽音不遐。
司仪恭敬地宣告,美好的德音永不消逝。
酒醴咸旨,馨香具嘉。
美酒甘甜醇厚,香气芬芳四溢。
受釐献祉,永庆邦家。
接受福佑,献上吉祥,永远祝福国家繁荣昌盛。

词语注释

工祝:指祭祀时的司仪,负责主持仪式。
徽音:美好的声音或德音,这里指皇后的美德。
遐(xiá):远,消失。
酒醴(lǐ):甜酒,泛指美酒。
旨:美味。
馨香:芳香。
釐(lí):福佑。
祉(zhǐ):吉祥。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寿和创作背景

暮春的唐宫,檀烟缭绕于朱甍碧瓦之间。开元七年(719年),玄宗为昭德皇后王氏新祔太庙,命群臣制《昭德皇后庙乐章》,此《寿和》篇便诞生于这般庄重典雅的时空褶皱里。

昭德皇后乃玄宗结发之妻,曾辅佐少年天子平定韦后之乱,却因"符厌事件"含冤早逝。当开元盛世的金色帷幕徐徐展开时,玄宗以最隆重的九成之礼追思故人,太常寺乐工捧着鎏金错银的礼器,在编钟磬鼓的肃穆声中吟唱此章。

"工祝致告"起笔便见周礼遗风,着玄端之袍的太祝官手持玉瑁,将皇后"徽音"比德《诗经·思齐》的"大姒嗣徽音"。而"酒醴""馨香"二句暗合《楚辞·东皇太一》的祭祀意象,以秬鬯芬芳隐喻皇后德馨永驻。末句"永庆邦家"既是告慰逝者,更是对开元治世的期许——当新裁的牡丹绽放在兴庆宫时,这场跨越生死的仪式,终将个人哀思升华为盛世图腾。

史载此次祔庙"备六佾之舞,奏九夏之乐",此篇作为奠帛阶段所用,其四言八句的简练结构,恰似青铜器上规整的云雷纹,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登歌奠瓒,用《肃和》"仪轨中,完成了一场穿越《周礼》《仪礼》的盛唐复刻。那些鎏金竹简上凝固的文字,至今仍能让我们听见千年之前,在太庙重檐下回荡的雅乐余韵。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典雅雍容的笔调,构建了一个礼乐交融的祭祀空间。开篇"工祝致告"四字如钟磬初鸣,司仪郑重宣告神明降临的肃穆氛围,《周礼·春官》所谓"大祝掌六祝之辞"的古老仪轨在此重现。"徽音不遐"化用《诗经·思齐》"大姒嗣徽音"典故,将皇后德音比作袅袅不绝的韶乐,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指出,这种以音喻德的手法"实现了人神沟通的仪式美学"。

酒醴馨香的意象群构成通感式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研究员认为:"'咸旨''具嘉'的递进式赞美,既符合《礼记·祭统》'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的祭祀规范,又通过味觉与嗅觉的复合体验,达成'以飨以祀'的情感强度"。其中"馨香"二字尤见功力,既实指祭品芬芳,又暗喻《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道德隐喻。

末联"受釐献祉"典出《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王先谦《汉书补注》释为"受神之福",此处巧妙转化为双关修辞——既言祭祀获福,又喻皇后懿德泽被苍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特别激赏"永庆邦家"的结句:"以'邦家'替代常见的'皇家',体现盛唐庙堂文学'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其情感表达在庄严中见温厚,在祈愿中含教化。"

全篇贯穿着《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精神,通过工整的四言句式、考究的用典节奏,形成"清明广大"的庙堂气象。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在《唐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评价:"该乐章将祭祀仪轨转化为诗意表达,在'致告—飨神—纳福'的结构中,完成从物质供奉到精神升华的飞跃,堪称唐代雅乐歌辞'礼乐相济'的典范。"

点评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寿和》以简净雅正之笔,承《诗经》颂体遗韵,唐人对该篇的推崇可见于以下评述: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酒醴咸旨,馨香具嘉'八字,写祀事如春露秋霜,自然温肃。郊庙之音,正当以此种气象为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永庆邦家'句结得庄重,不落凡近,所谓'颂不忘规'者,此之谓也。"
**纪昀《唐人试律说》**尤赞其结构:"工祝致告,先立祀典之诚;徽音不遐,暗点昭德之旨。后四句如黄钟余响,渐次升华,得颂体之正。"

此诗妙在将仪式性文字转化为流动的情感,如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言:"看似朴直处,正见斟酌之工。郊庙乐章非不能华,贵在华而有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