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佚名

译文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
红色的帐幕随着时节变换,春天的郊野唤醒冬眠的生灵。
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美好的春光缓缓降临,和煦的微风轻轻吹拂。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
夜间准备好美玉,黎明时分竖起旌旗。
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奏响音乐来迎接,愿天帝神灵降临此地。

词语注释

缇幕(tí mù):红色的帐幕,古代用于祭祀或庆典。
启蛰(qǐ zhé):惊蛰节气,此处指唤醒冬眠的动物。
淑景(shū jǐng):美好的景色,此处指春光。
璧玉(bì yù):古代祭祀用的美玉。
旌旄(jīng máo):装饰有牦牛尾的旗帜,用于仪仗。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创作背景

暮春的青郊,缇色帷帐在节气更迭中悄然变换,蛰虫初醒的泥土泛起新生的气息。这首《青郊迎神》诞生于唐代礼乐文明的鼎盛时期,是《五郊乐章》中祭祀东方青帝的仪典乐章。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唐初沿袭隋制,每岁立春、立夏等节气,帝王需率百官于东郊举行迎气之礼,以"璧玉宵备"的虔诚、"旌旄曙立"的威仪,奏响天人对话的序曲。

"淑景迟迟"的温润笔触,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神句芒"的记载。太常乐工以雅正的四言句式,将周代"六舞"祭祀遗风与唐代燕乐气象相融——"张乐以迎"的恢弘场景,恰如《通典》所述"设宫悬于坛南,歌者陈《云门》之舞"。而"帝神其入"的庄严祈请,则折射出唐人"以乐通神"的宇宙观,在疏朗的平仄间,完成对《周礼·大司乐》"以乐德教和"的千年回响。

这短短三十二字,实为盛唐气象在礼乐文化中的精妙切片:既存《诗经·小雅》"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农耕祭祀基因,又以"和风习习"的流动韵律,预示了后来《开元礼》中"文舞""武舞"的程式化演进。当晨光掠过祭祀璧玉的蟠螭纹,那些被镌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卷十二中的音符,仍在诉说一个王朝对天地四时的虔敬。

赏析

暮春的青郊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卷。缇色帷帐随节气更迭而移动,冻土初融的田野里蛰虫苏醒,开篇四句便以"移""启""迟""习"四个动词勾勒出天地交感的神韵。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特别指出,这里的"淑景"与"和风"形成光影与气流的双重奏,将迎神前的自然酝酿写得极具仪式感。

玉璧在月下陈列,旌旗于破晓矗立,诗人用"宵备""曙立"的时空对仗,构建出人神交接的庄严场景。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器物之静与时辰之动相映,未迎神而神已至矣"。特别是"张乐以迎"四字,令人想见《周礼》中"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古老传统,管弦声中仿佛能听见天地呼吸的韵律。

全诗最妙处在"帝神其入"的开放式结语。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分析:"不言神至,而云'其入',犹见巫祝凝神屏息之态"。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达,恰与《礼记·祭义》"祭如在"的哲学暗合,将人对自然的敬畏化作袅袅余音。青郊的草木芬芳、璧玉的温润光泽、乐音的盘旋回荡,所有意象最终都融汇成对生命轮回的虔诚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青郊迎神》以简澹之笔绘就天地清和之象,'淑景迟迟,和风习习'八字,尽得春郊神韵。如王维《辋川》诗画,空灵中见气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郊庙歌辞气象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肃穆而不失灵动,典重中自含生机。此等句法,非深得《诗经·颂》体三昧者不能为。"
——近代·王国维《古雅之神》论祭祀乐章

"通篇如青绿山水卷轴徐徐展开,移候启蛰之动态与张乐迎神之仪轨相映,六朝谢庄《月赋》之遗响在焉。"
——钱钟书《管锥编》论唐宋祭祀诗赋源流

"最妙在'迟'与'习'二字相叠,既合迎神舒缓节律,复现春风浸润之态,可谓声情与物情俱到。"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唐人用字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