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伯兮》如一曲穿越千年的叹息,飘荡在春秋卫国的烽烟里。据《毛诗序》载,此诗作于卫宣公时期(约公元前718—前700年),时值诸侯征伐频仍,郑卫之地战事尤烈。诗中"为王前驱"的"王",或指周天子,亦可能是卫侯僭称——春秋时礼崩乐坏,诸侯多行逾制之事。
那个执殳(shū,古代兵器)出征的"伯",身影烙着春秋武士的英姿。青铜殳头在阳光下闪烁,映照着卫国"邦之桀"的骄傲,却照不亮闺中人的妆台。"首如飞蓬"的比喻里,藏着比《左传》记载更鲜活的历史细节:春秋妇人以膏沐(发油)养发为礼,而征夫远行竟使梳妆失去意义,这种情感创伤在《仪礼·士昏礼》的庄重记载外,补写了战争的人性代价。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比兴,暗合《春秋》所载卫地旱灾频发的史实。盼雨不得的焦灼,与盼归不至的失望交织,恰如《竹书纪年》中零星的战争记录背后,无数被思念灼伤的日夜。末章"谖草"(忘忧草)的意象,在《博物志》记载的卫国淇水之滨确有生长,这种植物记忆的在地性,让飘渺的忧思有了具体的乡土根基。
当青铜戈矛的寒光渐锈在考古地层中,这首来自卫地的歌谣却依然新鲜如带露的谖草。它让我们看见: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宏大叙事背面,还有这样温柔的抵抗——用最私密的思念,对抗最无情的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