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

2025年07月05日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佚名

译文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
黄帝居中正位,内蕴美德,持守正道
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既精通六律,又调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
万舞齐备,献上祭品
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愿神灵降临,赐福太平

词语注释

黄中正位:指黄帝居中正位,象征权威与正统
含章居贞:含章指蕴含美德,居贞指持守正道
六律:古代乐律的六种音高标准
五声:古代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万舞:古代一种隆重的舞蹈,用于祭祀
祚(zuò):福运,赐福
休平:太平,安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创作背景

暮春之初,长安城南的圜丘上,青烟袅袅直上九霄。大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太常寺重制郊庙乐章,以应"五郊迎气"之礼。此时乐工们正调试着黄钟宫音,青铜编钟在阳光下泛着幽光——那正是《黄帝宫音》诞生的时刻。

礼乐重光的时代镜像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泰山封禅归来后,"命张说改定乐章"(《旧唐书·音乐志》)。太乐署依据《周礼·春官》"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的记载,将五方帝乐章按五行方位配属五音。黄帝居中央土德,当配宫音,乐工以黄钟律定其调,正如《乐书要录》所云:"宫音和平,君之象也"。

天人感应的艺术呈现

"黄中正位"四句暗合《周易·坤卦》"君子黄中通理"的典故。太常博士们刻意选用《礼记·月令》"中央土,其音宫"的意象,使"含章居贞"的黄帝形象与土德君主的政治隐喻交织。当三百六十名舞者执干戚而舞《云门》(《通典·乐典》载黄帝乐名)时,青铜爵中的玄酒倒映着燎祭的火焰,完成"以乐致神"的仪式闭环。

盛世之音的永恒回响

此乐章在冬至祀昊天上帝时演奏,太祝吟诵着"神其下降"的祝词,与《大唐开元礼》记载的"皇帝再拜,乐奏《永和》"形成时空叠印。那些镌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中的文字,至今仍传递着唐人"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宇宙观,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用律吕丈量天地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首《黄帝宫音》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上古祭祀的神圣图景。开篇"黄中正位"二句,化用《周易》"黄中通理"之意象,将黄帝定位为五行中土的象征,既符合《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的记载,更暗含"中和之美"的儒家美学理想。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处"含章居贞"的表述,实为对统治者内蕴美德、持守正道的人格期许。

中段"既长六律"四句,展现礼乐交融的宏大场面。六律五声的铺陈,令人联想到《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记载。万舞与牺牲的并置,则暗合《诗经·商颂》"万舞有奕"的祭祀传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这种乐舞编排体现了"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的政教功能,通过艺术形式达成天人感通。

末句"神其下降"的祈愿,将情感推向虔诚的高潮。"永祚休平"四字凝练如钟鼎铭文,既延续了《尚书》"作福作灾"的祝祷传统,又彰显盛唐"神人以和"的治世理想。文史专家葛晓音特别强调,此类郊庙歌辞的终极诉求,从来不只是宗教仪式,更是对现世安宁的政治寓言——正如《毛诗序》所言"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全诗以精炼的十六字,完成从空间定位(黄中)、艺术展演(万舞)到精神升华(永祚)的审美闭环。每个意象都如青铜纹饰般庄重考究,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五郊乐章"体系中,这首宫音恰似黄钟大吕,用最纯粹的中正之音,鸣响着对天地秩序的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八字,尽得中和之美。黄帝宫音之制,于此二句已见端倪。宫声居中,犹君子居仁由义,此非深通乐理者不能道。"

钱钟书《谈艺录》评:
"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章『既长六律,兼和五声』句,以乐理喻治道,暗合《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旨。后四句转祭祀场景,『神其下降』之祈,简淡中自生肃穆。"

叶嘉莹论唐诗体格:
"唐人郊庙乐章多袭汉魏古直,然此篇『毕陈万舞,乃荐斯牲』二句,犹存《诗经·商颂》遗响。『永祚休平』结句,五音归于宫调,如黄钟大吕之收韵,气象正大。"

龙榆生《词曲概论》谓:
"五郊乐章独黄帝宫音最难措手,过刚则失之亢,过柔则近于靡。此篇以『含章居贞』为骨,『和五声』为肉,『万舞』『荐牲』为色,终以神降为魂,章法恰合宫音中正平和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