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创作背景
暮春之初,长安城南的圜丘上,青烟袅袅直上九霄。大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太常寺重制郊庙乐章,以应"五郊迎气"之礼。此时乐工们正调试着黄钟宫音,青铜编钟在阳光下泛着幽光——那正是《黄帝宫音》诞生的时刻。
礼乐重光的时代镜像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泰山封禅归来后,"命张说改定乐章"(《旧唐书·音乐志》)。太乐署依据《周礼·春官》"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的记载,将五方帝乐章按五行方位配属五音。黄帝居中央土德,当配宫音,乐工以黄钟律定其调,正如《乐书要录》所云:"宫音和平,君之象也"。
天人感应的艺术呈现
"黄中正位"四句暗合《周易·坤卦》"君子黄中通理"的典故。太常博士们刻意选用《礼记·月令》"中央土,其音宫"的意象,使"含章居贞"的黄帝形象与土德君主的政治隐喻交织。当三百六十名舞者执干戚而舞《云门》(《通典·乐典》载黄帝乐名)时,青铜爵中的玄酒倒映着燎祭的火焰,完成"以乐致神"的仪式闭环。
盛世之音的永恒回响
此乐章在冬至祀昊天上帝时演奏,太祝吟诵着"神其下降"的祝词,与《大唐开元礼》记载的"皇帝再拜,乐奏《永和》"形成时空叠印。那些镌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中的文字,至今仍传递着唐人"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宇宙观,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用律吕丈量天地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