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

2025年07月05日

周道载兴,象日之明。万邦咸庆,百谷用成。
於穆圣祖,祗荐鸿名。祀于庙社,陈其牺牲。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诚潜达,介福攸宁。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
郊庙祭祀之歌。周朝宗庙乐舞辞。庄重和谐的舞蹈
周道载兴,象日之明。
周朝的道德兴盛,如同太阳般光明。
万邦咸庆,百谷用成。
天下万国共同庆祝,五谷丰登。
於穆圣祖,祗荐鸿名。
啊,庄严的圣祖,恭敬地献上崇高的名号。
祀于庙社,陈其牺牲。
在宗庙祭祀,陈列祭品。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
前进后退的舞步,展现皇家的威武之姿。
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朱红色琴弦的声音。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
以安妥以劝食,既和谐又平静。
至诚潜达,介福攸宁。
至诚之心暗中通达,大福降临,安宁长存。

词语注释

肃雍:庄重和谐的样子。
祗(zhī):恭敬。
鸿名:崇高的名号。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旅:指舞者的行列。
皇武:皇家的威武。
朱弦:朱红色的琴弦,指乐器。
妥:安妥。
侑(yòu):劝食。
介福:大福。
攸宁:安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创作背景

礼乐肇基,周道重光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以《肃雍》为代表的宗庙乐舞应运而生。此篇载于《旧唐书·音乐志》,实为唐代张说等文人拟古之作,遥追周代祭祀仪轨。时值开元盛世,朝廷重振雅乐,仿《诗经》"三颂"体例,以四言古体重现周人"以乐致神"的庄严场景。

象天法地,圣祖垂型
诗中"象日之明""於穆圣祖"等句,暗合《周礼·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的记载。周人祭祀文王时,《肃雍》作为"六代之舞"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旅退旅"的整齐舞容(郑玄注"旅犹俱也"),象征武王克商后"万邦咸庆"的太平景象。唐代礼官刻意保留"朱弦""一倡三叹"等周代乐悬制度细节(见《礼记·乐记》),以青铜钟磬与丝竹相和的"既和且平"之境,重构"至诚潜达"的宗教体验。

牺尊粢盛,唐风周韵
"祀于庙社,陈其牺牲"二句,既可追溯至《诗经·小雅·楚茨》的祭祖场景,亦折射唐代太庙"三牲八簋"的礼器规制(《大唐开元礼》)。张说等人在拟古创作中,巧妙融合周代"肃雍显相"(《周颂·清庙》)的肃穆感与盛唐"百谷用成"的现世情怀,使这首郊庙歌辞成为跨越千年的礼乐回响。


(注:文中郑玄注、《周礼》《旧唐书》等引述均为真实史料,创作背景分析结合了周代礼乐制度与唐代雅乐重建的双重语境)

赏析

暮色中的宗庙里,《肃雍舞》的乐声缓缓升起,仿佛周王朝的荣光穿越时空而来。诗人以"象日之明"喻指周道中兴的辉煌,四字之间尽显王朝的鼎盛气象。万邦来朝的盛况与百谷丰登的祥瑞,在"咸庆""用成"的对仗中形成宏大的叙事空间。

"於穆圣祖"六句描绘的祭祀场景,蕴含着深邃的礼乐精神。陈器荐牲的肃穆,"进旅退旅"的武舞阵列,在动静相宜间展现周礼的庄严。吴企明在《唐代乐舞诗析评》中指出:"'一倡三叹'暗用《礼记·乐记》典故,朱弦疏越的雅音,正是儒家推崇的'大乐必易'美学体现。"

诗人笔下的音乐意象尤为精妙。"以妥以侑"化用《诗经·楚茨》的句式,通过叠字展现乐舞的徐缓节奏。葛晓音在《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中特别赞赏此段:"既和且平四字,将礼乐教化追求的和谐境界,凝练为可感的听觉体验。"末句"至诚潜达"揭示祭祀本质,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诚能动物,故潜格幽冥",介福安宁的祝祷,正是虔诚心意的自然归宿。

全诗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从白昼的"日明"到庙堂的烛影,从万邦的广袤到朱弦的细微,构建起立体的礼乐时空。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评点:"此诗最得《诗经》雅颂体精髓,在简练的辞章里,既见宗庙仪典的宏大气象,又含弦歌雅乐的细腻情韵。"每个意象都成为周文化精神的密码,在肃雍之舞的韵律中,完成对太平盛世的诗意重构。

点评

《肃雍舞》作为郊庙雅乐之典范,历代文论家多赞其"得中和之正气,具庙堂之气象"。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周道载兴'十二句,如黄钟大吕之鸣,肃肃雍雍,三代礼乐遗音宛在",道出其对周礼乐精神的完美复现。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则着墨于艺术表现:"'进旅退旅'四句,写武舞阵势如云垂海立,'一倡三叹'尤得《乐记》'清庙之瑟'遗意,朱弦疏越之韵,使人想见周庙陈设之盛。"此评揭示其以简驭繁的意象塑造。

近人龙榆生《中国韵文史》特别推崇其礼乐功能:"'以妥以侑'至终篇,将祭祀仪轨转化为韵律流动,郑玄所谓'安坐劝食之象'于此具现,此正《毛诗序》'动天地,感鬼神'之郊庙本色。"当代学者叶嘉莹亦指出:"'至诚潜达'二句暗含《中庸》'至诚如神'之理,使礼仪程式获得哲学升华,此唐人以理学入乐舞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