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咸宁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铄丕嗣,惟帝之光。羽籥象德,金石荐祥。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神降上哲,维天配长。

佚名

译文

於铄丕嗣,惟帝之光
啊,光辉伟大的后嗣,唯有帝王的光耀
羽籥象德,金石荐祥
羽舞籥乐象征德行,金石乐器献上吉祥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
神圣的血脉无穷无尽,宏大的天命永远昌盛
神降上哲,维天配长
神灵降下超凡智慧,与上天匹配久长

词语注释

於铄(wū shuò):叹词,表示赞美
丕嗣(pī sì):伟大的后嗣
羽籥(yǔ yuè):古代舞具和乐器,羽指雉羽,籥是一种管乐器
景命(jǐng mìng):大命,指上天授予的王位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咸宁舞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张说改制雅乐乐章,《咸宁舞》即为享太庙仪式中重要乐舞。其名取自《周易》"万国咸宁"之意,既承周代祭祀乐舞遗韵,又融盛唐气象。

礼乐重光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禅泰山后,着意复兴三代礼乐。太庙祭享以"文舞"象德、"武舞"表功,《咸宁舞》属文舞,执羽籥而舞,应和"羽籥象德"之辞,体现以德配天的礼治思想。张说以"金石荐祥"暗喻玄宗泰山封禅时获瑞玉之事,将祥瑞意识注入雅乐。

哲思天成
"圣系无极"四句实为对李唐皇权的神圣化书写。开元七年(719年),太庙置九室祭祀,此章配合"奠瓒"仪节而作。"维天配长"化用《诗经》"骏命不易"典故,既呼应高祖《神尧皇帝庙乐》中"先天不违"的命题,又以"景命永昌"昭示盛世永续的政治理想,折射出开元中期"河清海晏"的集体心理。

此章以四言古体追摹《诗经·颂》体式,在"於铄"(赞叹词)的庄重起兴中,完成对"神降上哲"的仪式叙事,堪称盛唐雅乐"文质彬彬"的典范。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咸宁舞》是唐代祭祀乐章中的瑰宝,以简练庄严的辞章展现了皇家祭祀的恢弘气象与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全诗虽仅八句,却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仪式化语言,构建出多维度的审美空间。

金石羽籥中的礼乐意象
诗中"羽籥象德,金石荐祥"二句浓缩了周代以降的礼乐传统。据《周礼·春官》记载,羽籥之舞本为文德之象征,郑玄注云"羽为文德,籥主中和"。诗人将祭祀器具升华为道德载体,金石乐器的庄重音色与羽毛舞具的柔美形态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这种物象选择暗合《礼记·乐记》"礼辨异,乐和同"的思想,通过具象器物传达出"德音之谓乐"的深层意蕴。

圣系景命的天人叙事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采用《诗经》雅颂常见的递进式结构,将王朝正统性与天命观紧密结合。朱熹在《诗集传》中论及颂诗特点时指出"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此诗正是以"无极—永昌"的时空拓展,完成对李唐王朝合法性的神圣论证。其中"景命"一词尤为关键,《毛诗传》释为"大命",此处既指代国运,又暗含《尚书·太甲》"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训诫意味。

哲王配天的情感升华
尾联"神降上哲,维天配长"将情感推向高潮。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祭祀文学时特别指出"人神交感"的书写范式,此句正以倒装句式强化"天—人"的垂直关系。"上哲"作为帝王的神格化称谓,与《周易·系辞》"圣人亨以享上帝"形成互文,而"配长"二字更暗用《孝经》"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的典故,使敬畏之情中平添宗法伦理的温暖维度。

全诗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被归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仪式功能,更在于用高度凝练的符号系统,完成了从物质祭祀到精神信仰的审美飞跃。每个意象都是打开盛唐意识形态的密钥,每句韵文都回荡着"神人以和"的古老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气象浑穆,如黄钟大吕之鸣,'羽籥象德'二句,肃雍和雅,直追《周颂》遗响。"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圣系无极,景命永昌'八字,骨重神寒,具见庙堂之体。以简质之笔写巍峨之思,郊庙诗中上乘也。"

  • 近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特别指出:"'维天配长'四字,结得渊渟岳峙。不著议论而天人交感之象自现,此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

  •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分析:"金石羽籥之象与天命哲思交融,形成双重奏般的艺术效果——前四句如仪仗徐行,后四句似云端钟鸣,在有限文字中构筑了无限的礼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