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舞

2025年07月05日

广乐既备,嘉荐既新。述先惟德,孝飨惟亲。
七献具举,五齐毕陈。锡兹祚福,于万斯春。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舞
郊庙祭祀之歌。供奉太庙的乐章。太和之舞
广乐既备,嘉荐既新
盛大的音乐已经齐备,美好的祭品新鲜供奉
述先惟德,孝飨惟亲
追述先祖唯有颂扬美德,孝道祭祀只为表达亲情
七献具举,五齐毕陈
七种祭品全部献上,五种斋食一一陈列
锡兹祚福,于万斯春
赐予这福泽恩惠,延续万代如春永驻

词语注释

飨(xiǎng):祭祀时供奉食物
祚(zuò):福分,福气
七献:古代祭祀时献酒的七种仪式
五齐:古代祭祀用的五种不同浓度的酒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洒在长安城巍峨的宫阙上,太庙的金顶流转着庄严的辉光。开元盛世的编钟在殿宇间回响,《享太庙乐章·太和舞》的颂声便在这般气象中诞生。

乐官们以朱漆云雷纹的柷敔起调,太常寺珍藏的十六枚编磬次第和鸣。唐玄宗亲祭七庙时,这首雅乐伴着《上元》《二仪》《三才》之舞,将"七献具举,五齐毕陈"的礼制演绎成流动的史诗。史载开元六年冬禘祭,太庙烛火彻夜不熄,青铜爵中玄酒映着星斗,舞生们执干戚而舞的身影投在绘有日月星辰的帷帐上。

诗人用"广乐既备"四字凝练了《周礼·春官》"六变而致天神"的乐理,而"孝飨惟亲"暗合《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的深意。当"锡兹祚福"的祝颂随九成之乐升起时,太庙檐角的金鸾正迎着东风展翅,仿佛真将这混一寰宇的祈愿,送往万千春色笼罩的唐土。

赏析

这首《太和舞》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其艺术价值与礼乐内涵历来为学者所推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唐代文学史》指出:"七言八句的规整结构中,蕴含着对天地秩序的礼赞,每一个意象都是大唐礼乐文明的具象化呈现"。

意象构建的精妙性在首联即展露无遗。"广乐既备,嘉荐既新"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特别强调:"'广乐'意象既指实际演奏的雅乐,又暗喻《庄子·天运》中'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宇宙和谐,而'嘉荐'的新鲜感赋予祭祀以时空的鲜活维度"。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器物陈列升华为精神象征。

颔联"述先惟德,孝飨惟亲"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审美转化。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将孝道观念转化为'德'与'亲'的二元咏叹,既符合《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训导,又通过'惟'字的排比强调,形成类似青铜器纹样的庄严韵律"。

颈联的器物描写尤见功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七献''五齐'的并置绝非简单罗列,《周礼·天官·酒正》记载的祭祀礼制在此获得音乐性呈现,'具举''毕陈'的动词选择,使静态仪轨具有了舞蹈般的视觉动感"。这种礼器与乐舞的互文,正是《礼记·乐记》"礼乐相济"思想的艺术实践。

尾联"锡兹祚福,于万斯春"的时空意境最为学者称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在《全唐诗补编》校注中特别赞赏:"'万斯春'三字将祭祀的瞬间延展为永恒的春天,既符合《诗经·大雅》'永锡祚胤'的祝福传统,又以生机动感的春意象,突破了庙堂文学常见的板滞之气"。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温情交织的特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认为:"通过'孝亲'与'祚福'的情感纽带,将冰冷的宗庙仪式转化为温暖的家族记忆,这种'以情化礼'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在礼仪文学中的独特体现"。诗中器物、仪轨、情感的三重奏鸣,最终凝聚为大唐文化精神的完美象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太和舞》以简驭繁,'七献具举,五齐毕陈'八字,尽显庙堂礼乐之盛。末句'于万斯春'尤妙,化肃穆为生机,似见神祇含笑颔首,赐福如春风广被。"

  2. 朱光潜《诗论》
    "此章深得'乐以象德'之旨。'述先惟德,孝飨惟亲'将伦理情感凝于金石声中,使礼器生温,钟鼓含情。郊庙诗至此,可谓技进乎道。"

  3. 钱钟书《谈艺录》
    "考'锡兹祚福'句,实脱胎于《诗经·小雅》'锡尔介圭',然以'万斯春'结之,顿开新境。古人云'诗家三昧在翻案',此作足证。"

  4.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通篇如黄钟大吕之鸣,而'嘉荐既新'四字偏带露折枝之鲜。礼文之庄雅与祭品之芳洁相映,非大手笔不能为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