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太和舞》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其艺术价值与礼乐内涵历来为学者所推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唐代文学史》指出:"七言八句的规整结构中,蕴含着对天地秩序的礼赞,每一个意象都是大唐礼乐文明的具象化呈现"。
意象构建的精妙性在首联即展露无遗。"广乐既备,嘉荐既新"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特别强调:"'广乐'意象既指实际演奏的雅乐,又暗喻《庄子·天运》中'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宇宙和谐,而'嘉荐'的新鲜感赋予祭祀以时空的鲜活维度"。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器物陈列升华为精神象征。
颔联"述先惟德,孝飨惟亲"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审美转化。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将孝道观念转化为'德'与'亲'的二元咏叹,既符合《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训导,又通过'惟'字的排比强调,形成类似青铜器纹样的庄严韵律"。
颈联的器物描写尤见功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七献''五齐'的并置绝非简单罗列,《周礼·天官·酒正》记载的祭祀礼制在此获得音乐性呈现,'具举''毕陈'的动词选择,使静态仪轨具有了舞蹈般的视觉动感"。这种礼器与乐舞的互文,正是《礼记·乐记》"礼乐相济"思想的艺术实践。
尾联"锡兹祚福,于万斯春"的时空意境最为学者称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在《全唐诗补编》校注中特别赞赏:"'万斯春'三字将祭祀的瞬间延展为永恒的春天,既符合《诗经·大雅》'永锡祚胤'的祝福传统,又以生机动感的春意象,突破了庙堂文学常见的板滞之气"。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温情交织的特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认为:"通过'孝亲'与'祚福'的情感纽带,将冰冷的宗庙仪式转化为温暖的家族记忆,这种'以情化礼'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在礼仪文学中的独特体现"。诗中器物、仪轨、情感的三重奏鸣,最终凝聚为大唐文化精神的完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