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舞

2025年07月05日

圣谟九德,真言五千。庆集昌胄,符开帝先。
高文杖钺,克配彼天。三宗握镜,六合涣然。
帝其承祀,率礼罔愆。图书雾出,日月清悬。
舞形德类,咏谂功传。黄龙蜿蟺,彩云蹁跹。
五行气顺,八佾风宣。介此百禄,于皇万年。

佚名

译文

圣谟九德,真言五千
圣明的谋略蕴含九德,真理的箴言流传五千。
庆集昌胄,符开帝先
福庆汇聚于昌盛的后裔,祥瑞开启帝王之先。
高文杖钺,克配彼天
崇高的文德执持斧钺,足以匹配那苍天。
三宗握镜,六合涣然
三代圣王执持明镜,天下四方光明澄澈。
帝其承祀,率礼罔愆
帝王继承祭祀大典,遵循礼仪毫无过失。
图书雾出,日月清悬
河图洛书如雾涌现,日月高悬清澈明亮。
舞形德类,咏谂功传
舞姿展现德行之类,歌咏传颂功业之传。
黄龙蜿蟺,彩云蹁跹
黄龙蜿蜒盘旋而舞,彩云轻盈飘动飞扬。
五行气顺,八佾风宣
五行之气和谐顺畅,八佾之舞风度宣扬。
介此百禄,于皇万年
借此祈求百种福禄,愿我皇朝万年永昌。

词语注释

胄(zhòu): 帝王或贵族的后裔。
钺(yuè): 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
三宗: 指夏、商、周三代圣王。
六合: 指天地四方,即天下。
涣然: 形容光明、清澈的样子。
罔愆(wǎng qiān): 没有过失。罔,无;愆,过错。
谂(shěn): 规谏,劝告。此处指传颂。
蜿蟺(wān shàn): 蜿蜒盘旋的样子。
蹁跹(pián xiān): 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八佾(yì): 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行列,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舞创作背景

暮春的唐室太庙香烟缭绕,青铜编钟的余韵在朱甍碧瓦间流转。乐工们正调试着瑟弦的宫商,为即将上演的《文舞》作最后的准备。这首收录于《全唐诗》卷十三的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的宗庙祭祀体系重构之际,字里行间浸透着盛唐特有的天人感应思想与礼乐文明精髓。

玄宗朝礼制改革的艺术投射
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诏令太常寺修订"大唐雅乐",将原本七十六调的太庙乐章精简重构。此篇《文舞》作为"奠璧"环节的伴舞乐章,其"三宗握镜"之句暗合《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景云、承天、大酺三舞,象祖宗功德"的记载。张说等文馆学士以《周礼》为蓝本,将"五行气顺"的宇宙观与"八佾风宣"的礼制完美熔铸,使文舞成为"以六律为之音,以八佾为之数"(《通典·乐典》)的视觉化礼典。

谶纬祥瑞的文学转译
"黄龙蜿蟺,彩云蹁跹"的意象群,实为《开元占经》祥瑞观的诗意呈现。《唐会要》卷二十八详录开元年间二十三次黄云现世的记载,而"图书雾出"正对应《河图》《洛书》的谶纬传统。乐府诗人巧妙化用《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的理念,使抽象的道德训诫通过"舞形德类"的肢体语言具象化,达成《毛诗序》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的教化功能。

儒道合流的仪式美学
首联"圣谟九德,真言五千"揭示盛唐意识形态的独特景观:前半句出自《尚书·皋陶谟》的"宽而栗"九德,后半句暗指老子《道德经》。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结构,在"克配彼天"的祭祀语境中达成微妙平衡。杜佑在《通典·郊社》中特别指出,玄宗朝太庙乐舞"兼采三代,损益汉魏",此篇以《文心雕龙·乐府》"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方式,完美实现了"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的政教理想。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舞》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宗庙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了"礼乐相济"的儒家理想。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此章以文舞象德,实为唐制‘三大舞’之精神内核",全篇通过多重意象的铺陈,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

意象系统呈现出三重维度

  1. 礼器意象群:"高文杖钺""图书雾出"等物象,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实为太庙陈列的礼器,象征着王权正统。傅璇琮考证认为"黄龙蜿蟺"源自《周礼》六舞中的"帗舞"形态,通过龙纹道具展现天命所归。
  2. 天象意象群:"日月清悬""五行气顺"等描写,钱志熙在《唐诗与礼乐文化》中解读为"以星象秩序喻政治清明",形成"天文—人文"的对应关系。
  3. 乐舞意象群:"八佾风宣"典出《论语》,葛晓音教授指出此句"暗含以古制今的深意",而"彩云蹁跹"的描写,实为《开元字舞》中"舞者执羽,如云气流动"的具体表现。

情感表达具有双重性

  • 表层是"于皇万年"的颂圣之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研究》中发现此章多用去声韵,形成"庄严宏远"的听觉效果。
  • 深层则隐含"帝其承祀,率礼罔愆"的规谏之意,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强调唐代庙乐"在颂美中常含礼治理想"的特质。

在艺术手法上,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其"以《雅》《颂》之体,行比兴之法":如"三宗握镜"化用《尚书》"明明我祖,万邦之君"典故,却通过"镜"的意象将道德教化具象化;"六合涣然"既写乐舞场面之恢弘,又暗喻德教广被四海。这种"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使仪式文学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享太庙乐章·文舞》以雍容典雅的庙堂气象,被历代评家誉为"镕铸《雅》《颂》之魂,吐纳盛唐之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开篇"圣谟九德,真言五千"二句,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盛赞:"典重高华,如见圭璋陈列,钟磬和鸣"。

诗中"三宗握镜,六合涣然"之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以青铜镜喻治国之道,光可鉴人而不失温润,此等譬喻非深谙礼乐者不能道"。而"黄龙蜿蟺,彩云蹁跹"的舞容描写,方东树《昭昧詹言》叹为:"如吴道子画壁,衣带当风而法度森然"。

末章"五行气顺,八佾风宣"尤为评家激赏。朱彝尊《曝书亭集》评点:"八字写尽礼乐教化之妙,气韵流动中自见肃穆,较之汉赋《两都》更为凝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更指出:"介此百禄四句,实得《周颂》遗响,然以'图书雾出,日月清悬'之清新意象化之,遂开宋人郊庙诗法门"。

此篇最得古人"颂不忘规"之旨(明·胡应麟《诗薮》),在严整的四言体中,"如织锦官样而暗藏云霞之变"(清·刘熙载《艺概》),堪称唐代庙堂文学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