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歆和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庙堂之上,当鎏金编钟的余韵掠过绘有山龙的梁柱,《歆和》之章正随着太祝的吟唱升腾于朱砂点染的晨曦。此篇作为《享太庙乐章》组诗之一,诞生于开元年间重整礼乐的宏大背景下——唐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订郊庙歌辞,以"五音相宣"的雅正之音重构国家祭祀体系。
考《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其中太庙祭享乐章需严格遵循"降神、迎俎、酌献、送神"的仪轨程序。《歆和》当属"酌献"环节所用,其四言八句的形制暗合《诗经》雅颂遗风,"洁诚""钟石"等意象更可见《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的礼制烙印。
细绎"崇禋已备,粢盛聿修"二句,实化用《左传·隐公三年》"粢盛丰备"与《诗经·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的典故,将黍稷盈筐、牺牲粢盛的祭品陈列,升华为"洁诚斯展"的精神奉献。末句"钟石方遒"以金声玉振的宏阔音象,隐喻着开元盛世"文物粲然,礼乐周备"(《新唐书·礼乐志》)的恢弘气度,在青铜编钟与磬石的共振中,完成人神对话的庄严仪式。
这般精微的文本构造,恰是盛唐"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文心雕龙·宗经》)的典型呈现,在金石铿锵的雅言背后,跃动着的是一个王朝对礼乐文明的虔诚追摹,更是李唐皇室将"孝享"仪式转化为权力合法性的诗意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