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歆和

2025年07月05日

崇禋已备,粢盛聿修。洁诚斯展,钟石方遒。

佚名

译文

崇禋已备
隆重的祭祀仪式已经准备周全
粢盛聿修
洁净的祭品也已精心备好
洁诚斯展
虔诚的心意在此展现
钟石方遒
钟磬之声正雄浑悠远

词语注释

崇禋(chóng yīn):隆重的祭祀
粢盛(zī chéng):盛在祭器中的谷物,指祭品
聿修(yù xiū):意为整治、备办
遒(qiú):雄健有力,此处形容乐声浑厚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歆和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庙堂之上,当鎏金编钟的余韵掠过绘有山龙的梁柱,《歆和》之章正随着太祝的吟唱升腾于朱砂点染的晨曦。此篇作为《享太庙乐章》组诗之一,诞生于开元年间重整礼乐的宏大背景下——唐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订郊庙歌辞,以"五音相宣"的雅正之音重构国家祭祀体系。

考《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其中太庙祭享乐章需严格遵循"降神、迎俎、酌献、送神"的仪轨程序。《歆和》当属"酌献"环节所用,其四言八句的形制暗合《诗经》雅颂遗风,"洁诚""钟石"等意象更可见《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的礼制烙印。

细绎"崇禋已备,粢盛聿修"二句,实化用《左传·隐公三年》"粢盛丰备"与《诗经·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的典故,将黍稷盈筐、牺牲粢盛的祭品陈列,升华为"洁诚斯展"的精神奉献。末句"钟石方遒"以金声玉振的宏阔音象,隐喻着开元盛世"文物粲然,礼乐周备"(《新唐书·礼乐志》)的恢弘气度,在青铜编钟与磬石的共振中,完成人神对话的庄严仪式。

这般精微的文本构造,恰是盛唐"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文心雕龙·宗经》)的典型呈现,在金石铿锵的雅言背后,跃动着的是一个王朝对礼乐文明的虔诚追摹,更是李唐皇室将"孝享"仪式转化为权力合法性的诗意铭刻。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庄严隆重的祭祀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先祖的虔敬之情。"崇禋已备"开篇即营造出祭祀器物齐备的肃穆氛围,"粢盛聿修"中"修"字尤为精妙,既指祭品整治完备,又暗含对礼制传统的遵循,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特别指出此处的双关手法体现了"礼乐相济的深层文化内涵"。

"洁诚斯展"四字构成全篇情感核心,《乐府诗集》笺注者郭茂倩评此句"以心为祭,胜于玉帛",强调诗人将无形的诚心具象化为可"展"的祭仪。末句"钟石方遒"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青铜编钟的浑厚与磬石的清越交织,一个"遒"字既形容乐声雄浑,又暗喻礼乐精神的刚健不息,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盛赞此句"金石之声可闻,浩然之气可见"。

全诗采用二二句式结构,如仪仗队般整齐肃穆。每句首字"崇""粢""洁""钟"皆从不同维度构建祭祀空间:崇高性、物质性、精神性、艺术性。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被傅璇琮称为"微型礼乐建筑的文学投射",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详细分析了其"以文字重构祭祀场域"的独特艺术成就。

诗人通过物质准备(禋粢)到精神呈现(诚展)的递进,最终升华为钟石和鸣的永恒瞬间,完美诠释了《礼记》"祭者,教之本也"的深意。当代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这种"由实入虚的意境升华",认为该诗代表了盛唐庙堂文学"礼中有情,情中见道"的审美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崇禋已备』四句,典重高华,得颂体之正。『洁诚斯展』句尤见精微,非徒事铺陈者所能至。郊庙之作,贵在肃雍而不板滞,此篇得之。"

沈德潜《说诗晬语》
"唐人享庙乐章,多拘于仪制,独此篇『钟石方遒』一语,以金石之声写神灵之听,肃穆中自具流动之致。所谓『大音希声』,于此可窥一斑。"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辞约而旨丰,事简而礼备。『粢盛聿修』四字,括尽祀事之诚;『钟石方遒』一笔,顿开庙堂之象。郊庙文学至此,可谓骨峻神清。"

刘熙载《艺概》
"肃雝显相,德音孔昭。此诗以简净之笔摄庄严之魂,『洁诚』二字是通篇眼目。后人作颂,或失之靡,或失之俚,皆未若此篇得中和之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虽为仪式乐章,而气韵生动。『聿修』『斯展』,虚字运用极见匠心,使典重之体亦有婉转之致。唐人礼乐精神,于兹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