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唐时雅乐,承周礼之遗韵,融秦汉之气象,每于祭祀大典奏之。《享太庙乐章》乃李唐王朝宗庙祭祀所用乐章,此篇《迎神》为其序曲,以音辞通神明,以肃雍致诚敬。
历史渊源:
- 礼乐传统:周制"七庙"之制,至唐犹存。太庙为帝王祭祀先祖之所,乐章须合"观德""致飨"之旨。《旧唐书·音乐志》载:"郊庙歌辞,所以祀天地、享祖考。"此篇开章"七庙观德",正应《礼记·祭法》"祖有功而宗有德"之训。
- 政治象征:玄宗开元年间重定礼乐,此章或为张说、贺知章等所作。时值盛唐,乐章中"物资含养""化笼提象"之句,暗合"开元盛世"物阜民丰之象,以颂天子"执契"(执掌天命)之功。
文学意蕴:
- 辞章结构:四言八句,取法《诗经》雅颂体。"肃肃雍雍"化用《周颂·清庙》"肃雝显相",以叠字摹写神降之庄严。
- 宗教意象:"百灵攸仰""神其来飨"呼应《楚辞·九歌》迎神范式,然褪去巫风,更显庙堂气度。道家"执契"(《老子》"圣人执左契")与儒家"观德"交融,见唐代三教合流之态。
仪式场景:
《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庙祭仪:"皇帝入庙门,奏《永和》之乐;升阶,歌《肃和》。"此《迎神》当用于奠玉帛前,钟磬声中,百官屏息,唯闻"肃雍"之音绕梁,以待祖灵"来飨"。其辞简而旨远,声希而境玄,诚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