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七庙观德,百灵攸仰。俗荷财成,物资含养。
道光执契,化笼提象。肃肃雍雍,神其来飨。

佚名

译文

七庙观德,百灵攸仰
祖庙彰显先德,众神虔诚敬仰
俗荷财成,物资含养
黎民承受恩泽,万物得以滋养
道光执契,化笼提象
大道光辉如约而至,教化广布包罗万象
肃肃雍雍,神其来飨
庄重和谐,恭请神灵来享

词语注释

攸(yōu):所
飨(xiǎng):享用祭品
契(qì):契约,此指天道运行的规律
雍雍(yōng yōng):和谐貌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唐时雅乐,承周礼之遗韵,融秦汉之气象,每于祭祀大典奏之。《享太庙乐章》乃李唐王朝宗庙祭祀所用乐章,此篇《迎神》为其序曲,以音辞通神明,以肃雍致诚敬。

历史渊源

  • 礼乐传统:周制"七庙"之制,至唐犹存。太庙为帝王祭祀先祖之所,乐章须合"观德""致飨"之旨。《旧唐书·音乐志》载:"郊庙歌辞,所以祀天地、享祖考。"此篇开章"七庙观德",正应《礼记·祭法》"祖有功而宗有德"之训。
  • 政治象征:玄宗开元年间重定礼乐,此章或为张说、贺知章等所作。时值盛唐,乐章中"物资含养""化笼提象"之句,暗合"开元盛世"物阜民丰之象,以颂天子"执契"(执掌天命)之功。

文学意蕴

  • 辞章结构:四言八句,取法《诗经》雅颂体。"肃肃雍雍"化用《周颂·清庙》"肃雝显相",以叠字摹写神降之庄严。
  • 宗教意象:"百灵攸仰""神其来飨"呼应《楚辞·九歌》迎神范式,然褪去巫风,更显庙堂气度。道家"执契"(《老子》"圣人执左契")与儒家"观德"交融,见唐代三教合流之态。

仪式场景
《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庙祭仪:"皇帝入庙门,奏《永和》之乐;升阶,歌《肃和》。"此《迎神》当用于奠玉帛前,钟磬声中,百官屏息,唯闻"肃雍"之音绕梁,以待祖灵"来飨"。其辞简而旨远,声希而境玄,诚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迎神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七庙观德,百灵攸仰"二句,通过数字"七"的完满意象与"百灵"的群神意象,形成纵横交错的祭祀维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观德'二字实为诗眼,既指祖先德行可观,又暗含《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

"俗荷财成,物资含养"转入人间视角,以互文手法展现天人和谐。"荷"字双关,既指承受天恩,又暗喻《诗经》"荷天之宠"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此联:"将农耕文明的感恩意识与祭祀文化完美融合,'含养'二字尤见造化之功"。

下阕"道光执契,化笼提象"运用玄学意象,"执契"出自《老子》"圣人执左契",喻指君主承天命治国。著名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提象'一词化用《尚书》'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将抽象的天道具象化为可把握的祭祀仪轨"。

结句"肃肃雍雍,神其来飨"以叠词营造音韵回环,"肃肃"摹仪仗之整肃,"雍雍"状钟磬之和鸣。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雅乐》中特别推崇此联:"八字中暗含《礼记·乐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的深意,通过听觉意象完成人神对话的最后一环"。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呈现三重境界:七庙的物理空间、百灵的神圣空间、含养的人文空间。情感脉络则由庄严的仰望(仰),到虔诚的感恩(荷),终至和谐的期待(飨),完美展现唐代祭祀文学"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美学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章以'七庙观德'开篇,气象恢弘,直溯祭祀之本源。'百灵攸仰'四字,将神灵歆享之态凝练如画,笔力千钧。中联'俗荷财成,物资含养',暗合《周易》'财成天地之道'的深意,使庄严祀典与生民滋养浑然一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郊庙乐章

"'道光执契'句尤见匠心,以帝王之道比作执持契约,喻天命在躬的庄重;'化笼提象'则化用《庄子》'提挈天地'意象,将祭祀的感通之力写得磅礴无垠。结句'肃肃雍雍'叠字妙绝,既得《诗经》庙堂雅乐遗韵,复现钟磬和鸣之天籁。"
——近代·王国维《礼乐文学考》

"通篇四十字而具三境:首联显敬畏,颔联见慈悲,颈联彰智慧。'神其来飨'之呼告,非乞灵之辞,实为'神人以和'的至高境界。此非寻常乐章,乃儒道精神在庙堂音乐中的完美结晶。"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