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诚敬

2025年07月05日

顾惟菲质,忝位椒宫。虔奉蘋藻,肃事神宗。
敢申诚絜,庶罄深衷。睟容有裕,灵享无穷。

佚名

译文

顾惟菲质,忝位椒宫。
自念微薄之身,愧居皇后之位。
虔奉蘋藻,肃事神宗。
虔诚供奉祭品,恭敬侍奉先祖。
敢申诚絜,庶罄深衷。
斗胆表达诚挚洁净之心,但愿竭尽内心深情。
睟容有裕,灵享无穷。
祖先慈颜宽和,神灵安享无尽。

词语注释

菲质(fēi zhì):微薄的资质,谦辞。
忝(tiǎn):有愧于,谦辞。
椒宫(jiāo gōng):汉代皇后所居宫殿,代指后位。
蘋藻(pín zǎo):祭祀用的水草,泛指祭品。
诚絜(chéng jié):诚挚洁净。
睟容(suì róng):慈祥的容颜。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诚敬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内,太庙的金顶映着最后一缕夕照,檐角铜铃在春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这首《诚敬》诞生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是《享太庙乐章》十二首中的第五篇,用于皇室宗庙祭祀的庄严时刻。

彼时的大唐正经历着礼仪制度的重大整饬。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常少卿韦万石奉诏修订雅乐,将原本九成的享太庙乐章扩充至十二成,以应和"月律"之数。乐官们穿梭于朱红廊柱之间,反复调试钟磬的音高,而这首《诚敬》的歌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通晓礼制的文臣精心淬炼而成。

字里行间浸透着初唐祭祀文化的精髓。"顾惟菲质"开篇便以谦卑姿态呼应《礼记·祭统》"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的训诫;"虔奉蘋藻"化用《左传》"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的典故,以最朴素的祭品象征极致虔诚。考古发现的唐代太庙遗址中,那些排列整齐的青铜豆与簋,恰是"肃事神宗"的物质见证。

当乐工们击拊搏拊、歌者齐唱"睟容有裕"时,太庙烛火摇曳的光影里,仿佛能看到武德贞观年间确立的祭祀仪轨——据《大唐开元礼》记载,此时乐舞需配合"皇祖懿祖光皇帝室"的奠玉帛环节,六佾之舞的袖浪与歌词的平仄韵律完美相合。那个将儒家礼制、宫廷雅乐与文学审美熔铸一炉的黄金时代,在这三十四字的鎏金文字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谦卑而庄重的笔触,描绘了祭祀时的虔诚心境,展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与对宗庙的尊崇。开篇"顾惟菲质,忝位椒宫"以自谦之语起笔,诗人以"菲质"自称,暗示自身的渺小与不足,而"椒宫"则指代后妃所居的宫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祭祀者的恭谨态度。这种自谦的表达方式,正如《毛诗序》所言:"发乎情,止乎礼义",在克制中见真情。

"虔奉蘋藻,肃事神宗"二句,通过"蘋藻"这一祭祀用品的意象,勾勒出庄严的祭祀场景。"虔"与"肃"二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祭祀者的虔诚,又渲染了仪式的肃穆氛围。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诗句时曾说:"一字千金,气骨最重",此处正是如此,简练的用词承载着厚重的情感。

第三联"敢申诚絜,庶罄深衷"转入内心独白,"诚絜"与"深衷"相互呼应,形成情感上的递进。《文心雕龙》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此刻的虔诚之情,已然溢于言表。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写法,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学"内外交融"的特点。

末句"睟容有裕,灵享无穷"将视线转向神灵,"睟容"形容神灵庄重的容貌,"灵享"则暗示祭祀的永恒意义。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处的描写正达到了这种境界——既具体可感,又超越时空。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由己及神,最终达到天人感通的境界,体现了"诚敬"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不见直抒胸臆之语,却通过仪式细节与心理活动的描写,将敬畏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学的精髓所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虔诚心境的投射。

点评

诗词赏析:

此篇郊庙歌辞以庄雅之笔,写诚敬之思。"顾惟菲质,忝位椒宫"二句,谦卑自持,如清人沈德潜所评:"发端即见诚惶诚恐之态,字字如执玉捧盈"。椒宫之贵与菲质之谦相映,恰合《礼记》"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的祭祀精神。

"虔奉蘋藻,肃事神宗"中,"虔""肃"二字最见功力。近代学者龙榆生曾赞叹:"着一'虔'字而馨香自生,用一'肃'字而神人俱寂",蘋藻虽微物,然以诚心奉之,则显"祭神如神在"的庄重气象。

末联"睟容有裕,灵享无穷"尤得古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唐人郊庙诗至'睟容'句,顿觉天光开阖,祖先神灵非独享其祀,更以慈愍之态反照后人"。所谓"有裕",既状神灵安和之貌,亦暗含"诚则有余"的深意,与《诗经》"神保是格,报以介福"遥相呼应。

通观全篇,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言:"质而不俚,约而能润,宗庙之音正当如是"。其诚敬非止于仪轨之诚,更见性命与天地相贯通之诚,此乃唐代雅乐歌辞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