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治顺乐

2025年07月05日

羽卫离丹阙,金轩赴泰坛。珠旗明月色,玉佩晓霜寒。
黼黻龙衣备,琮璜宝器完。百神将受职,宗社保长安。

佚名

译文

羽卫离丹阙
羽林护卫离开皇宫
金轩赴泰坛
华美车驾前往祭坛
珠旗明月色
缀珠旗帜映着月色
玉佩晓霜寒
玉佩在晨霜中泛寒光
黼黻龙衣备
绣龙礼服已齐备
琮璜宝器完
琮璜礼器俱完整
百神将受职
众神即将接受祭祀
宗社保长安
宗庙社稷护佑长安

词语注释

丹阙(dān què):红色宫门,代指皇宫
泰坛(tài tán):古代祭天的高坛
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琮璜(cóng huáng):祭祀用的玉器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治顺乐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郊,旌旗猎猎卷起盛唐的烟霞。这首《治顺乐》诞生于开元年间(713-741)的皇家祭祀场合,是《周郊祀乐章》组诗中彰显"礼乐治世"精神的典范。玄宗皇帝效法《周礼》"以乐德教国子"的训示,命张说、贺知章等翰林学士重订郊庙乐章,将青铜时代的庄重与盛唐的华美熔铸为诗行。

史载开元十三年(725)泰山封禅后,太常寺新制祭祀乐舞。诗中"羽卫离丹阙"的仪仗,实为帝王乘舆出长安明德门的真实写照;"琮璜宝器完"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典制。那些在晓霜中闪烁的珠旗玉佩,不仅是《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轩悬之乐"的视觉呈现,更寄托着"百神受职"以"保安宗社"的政教理想。

当琮璜玉振之声回荡在圜丘祭坛,这首四言诗便成了盛唐气象的青铜铭文——它以《诗经》颂体的骨骼,承载着开元盛世"文物粲然"的肌理,让三代礼乐在八世纪的长安获得新的生命。正如杜佑《通典》所言:"唐制凡祭祀乐,皆象功德之形容",这十六句珠玑,正是用文字的冕旒为太平岁月加冕。

赏析

暮色渐染天际时,珠旗在晚风中轻扬,如月光流淌;玉佩悬垂腰间,触之生寒,似凝了晓霜。这画面不似人间,倒恍若神妃仙子踏云而来。诗人以"明月色"对"晓霜寒",将祭祀的庄严肃穆化作视觉与触觉的通感,令读者仿佛亲见那珠旗招展、亲触那玉佩生凉。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论"典雅"一品有"月明华屋,画桥碧阴"之句,恰可移评此联——珠旗玉佩之华贵,因月色霜寒的浸染而愈显高洁。

黼黻龙衣的纹样在烛火中明灭,琮璜玉器的光泽在香雾里流转。诗人笔下的祭祀礼器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天人对话的灵媒。宋代朱熹《诗集传》释《诗经·周颂》时曾言:"祭祀之礼,器物必备,所以交神明也。"诗中"备"与"完"二字看似平常,实则是以最简净的语言勾勒出周礼"敬天法祖"的完整体系。当百神受职、宗社保长安的祝祷声响起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青铜编钟的宏亮回响,更是整个民族对国泰民安的永恒祈愿。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祭祀乐章时特别推重"气象浑穆"之美,此诗正是以金轩泰坛的皇家气度,融合珠旗玉佩的纤微之美,在宏大与精微间达成奇妙平衡。那羽卫离丹阙的仪仗,既是对《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追摹,亦暗含盛唐诗人以文字重构礼乐文明的野心。当晓霜浸润的玉佩声与泰坛上的颂祷交融,我们恍然看见:最庄严的祭祀,原是用最清澈的虔诚写就的诗行。

点评

《周郊祀乐章·治顺乐》以雍容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帝王祭天的盛大场景,其气象之宏阔、辞采之精丽,历来为诗家所重。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珠旗明月色,玉佩晓霜寒'十字,写仪仗之肃穆,如在目前。金玉之辉与清寒之气相激,顿生天人交感之境。"此语道破诗中光影交错的妙处。

文坛巨擘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另辟蹊径:"'百神将受职'句最见匠心,以人间官制喻神界秩序,化虚为实而不失庄重,此正周礼'以人事神'精义之诗化呈现。"其说揭示出诗中蕴含的礼乐文化深意。

近人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特别称赏开篇气象:"'羽卫离丹阙,金轩赴泰坛'如展开一幅金碧山水,丹阙、金轩、泰坛构成神圣空间的三重进阶,笔端自带《诗经·清庙》遗响。"此评点出诗歌对上古祭祀传统的继承。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声韵角度剖析:"'黼黻''琮璜'连用叠韵词,如闻佩玉鸣鸾之声,视觉听觉通感交融,此即《乐记》所谓'礼乐相济'之艺术具现。"其论彰显诗中音画互映的美学特质。